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低调”标签换不来信任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6日 09:40  中国汽车报

  时下,一些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存在一个怪现象:企业家不愿出来面对公众,怕跟媒体打交道。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企业还堂皇地给这种企业家行为挂上“低调”的标签。其逻辑前提是:以企业家对公众保持沉默为主要内涵的“低调”,应该算作是“少说话、多做事”的体现。企业因此而盼望,公众会把企业家的这类“低调”与踏实做事的工作作风正向地联系起来。

  然而,笔者认为,这种逻辑的前提是不可靠的。

  如果这个前提可靠并能够起作用的话,那么,通用最大的老板瓦格纳就只需要睁大眼睛在地球仪上看着大洋彼岸的中国市场崛起,而不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与各方面见面、握手了;丰田社长张富士夫只需要在他的办公室听取有关中国市场的精确调研报告并悄悄苦干,而不需要亲率团队兴师动众来到中国与官方、与媒体广泛接触了;百年福特的继承人小福特也大可在舒适的办公室翻阅一下有关中国市场的手册、收看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而不用亲力亲为来到中国、深入中国的大西南进行考察、笑容可掬地与各方见面恳谈了。

  拒绝把所谓的“低调”与踏实做事的作风挂钩的,当然还包括戴姆勒-克莱斯勒的施伦普、本田的吉野和福井威夫、日产的戈恩、韩国现代的郑梦九等等,更包括主导中国轿车市场20年的德国大众的几任高官。

  显然,跨国汽车集团的老板们更愿意大张旗鼓地与中国公众进行广泛而频繁的交流与沟通。他们的前提与国内一些企业完全不同:交流才能获得理解,沟通才能获得信任。

  其实,这个道理国内汽车企业不是不懂。主动面对公众、主动面对媒体,与企业家做实事、做大事并没有矛盾;同样,沉默式的“低调”,并不就意味着企业家在踏实做事。中外企业家的差距,关键在于企业家对公众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个中原因国内企业自然心知肚明。

  不容忽视的是,企业家消极对待公众监督、千方百计躲避媒体采访等等所谓的“低调”行为,最终必将阻碍企业的长期发展。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经济细胞,要对社会有所贡献,也依赖社会的滋养。这就决定了企业必须与社会融合发展。企业与社会公众的交流是这种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创立产品名牌还是树立企业形象,都需要企业与社会公众进行精心而细致的交流与沟通,企业家在这方面更应该以身作则。

  对公众保持沉默不是真正的“低调”,也不会自然而然地被公众理解为企业家具备踏实的工作作风。这种“低调”,并不能换来公众的信任和理解。相反,长期这样“低调”,会滞塞企业与公众沟通的渠道,削弱企业应急反应能力,蚕食企业的事业。柳长立

(编辑:赵焕)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