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要买车的读者问,像奥拓、夏利样的小车是否需要气囊?气囊在不系安全带的情况下有保护作用吗?交通部公路交通试验场的安全专家于树平表示:车子在高速行进中,危险性会相应增大,气囊对乘员的保护作用也就越加明显。
-买车时首先注意其是否通过了碰撞试验
据于树平副研究员介绍,在安全性方面,碰撞试验是目前比较权威的一个衡量指标,买车时应首先注意车子是否通过了国家碰撞试验。安全碰撞的国家标准是在48-50km/h的情况下发生碰撞,在这种情况下考核汽车对乘员能否起到必要的保护作用。
判断汽车是否通过国家碰撞试验的方法是查询3C标志:新上市的汽车,如果贴有3C标志,则是通过碰撞试验的;如果是在用的M1类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座位数不超过9座的车辆),也可以查看其是否有3C认证,或根据其出厂年代间接了解是否通过碰撞试验测试。
汽车的前车身一般都设计有相应的吸能区,比如梯形结构钢梁、孔式结构、褶皱式造型、波纹管状结构等,都可在正面碰撞后有效地吸收能量,防止乘员受伤。每种车型由于设计不同,采用的吸能区的形式也不同,但是最终能否发挥作用,还是要通过试验来验证。
买车时的另外一个考虑因素是大众对于这款车子的口碑。一款好的车型肯定会在经销商和用户中口碑相传,包括对于交通事故的反映情况。沃尔沃在欧洲不仅仅是NCAP系统评测的五星级,在用户中的安全口碑也很好。
此外,购车时也应考虑必要的安全配置。比如,ABS可以使车子在用力刹车时保持车子的操控性,防止跑偏、甩尾造成事故。有的车子还采用了高级的安全配置,双悬架系统在制动时可以使悬架的刚度突然加大,保证制动时的车身平稳。
-小车同样需要气囊
气囊从1952年就取得了专利。但直到1984年,美国才开始实施曾被多次废除的汽车碰撞安全标准,其中规定了1995年9月1日后制造的轿车前排座椅须安装气囊,1998年以后制造的轿车都须安装驾驶员和乘员用的气囊。在国外,很多中高级轿车已把气囊列为标准件。但国内对于汽车碰撞安全的认识较晚,目前除了极少数高级车安装了侧面气囊外,大部分乘用车还只安装了正面气囊。
“好多人认为,只有中高级车需要安装气囊,小车就不需要了———这是个误区。”于树平表示道。在安全系统划分中,气囊属于被动安全配置,主要是在事故发生后保护乘员的安全。在中等或严重伤害程度的碰撞事故中,气囊的保护作用效果会越加明显。由于小车同样存在发生高速碰撞的概率,所以气囊是不可或缺的配置。奥拓、夏利等小车同样需要气囊。在我国还有一种情况,原有的平头小客车或部分小轿车其车身前部的结构与造型不可能有大的改动,只有通过配置气囊后方能满足正面碰撞法规的要求,判断车内是否有安全气囊的方法是看面板等处是否有“SRS”的标志。SRS即SupplementalRestraintSystem,辅助制动系统;而Airbag即为气囊的英文。一般的车内部方向盘、副驾前的面板处会有“SRSAirbag”的标志,这说明那里安装了气囊,出于安全考虑,在行车时,该处不能放有物品,以免气囊引爆时物品对人体造成伤害。
-车子从楼上跌下来气囊可能不引爆
“不是任何情况下的碰撞,气囊都会引爆!”于树平特意解释说,“在有的低速碰撞中,气囊的展开反而会增加意外伤害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保护效果。”
国内的很多车都只配备了正面碰撞气囊(主副驾位置的气囊),但其能否正常起爆,与如何发生碰撞有关。一般说,正面碰撞气囊的保护范围是车前端左右各60度的范围,在这个角度范围内,气囊应正常引爆。
如果一辆轿车和一辆没有后下部防护装置的卡车发生追尾,轿车的正面气囊可能无法引爆。原因在于轿车的刚度是不均匀的,车身前纵梁是抵抗碰撞的主要部件,其和保险杠在同一高度平面,上述追尾中,由于卡车的后部高度明显高于轿车,轿车只是车顶和上侧车身发生碰撞,而车身前纵梁处的力、加速度、持续时间等值达不到开启气囊的程度。这种情况还包括汽车在碰撞护栏后发生翻车。
此外,如果车子从楼上跌落,气囊也有可能不引爆。这个原因与上述情况类似。如果汽车只安装了正面气囊,而跌落后的碰撞又不在车前120度的范围内,即使碰撞程度再大,气囊也不会引爆。“这和气囊的产品质量没有关系。任何保护装置都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
如何保证汽车在剧烈碰撞中引爆,而在轻微碰撞中不引爆,其中的关键是气囊点火阀值的设定。一般情况下,汽车发生21Km/h以下速度的正面碰撞,气囊不应点火;在25Km/h以上速度的碰撞中,气囊应该点火。而介于两者之间的碰撞速度,是否点火取决于制造商的要求、发生碰撞的方式、剧烈程度等。
-气囊在不系安全带的情况下保护作用要下降
据交通事故的统计数据表明:“三点式安全带+气囊”的保护作用最高,可以达到60%以上;而在仅使用安全带的情况下,有效保护率为43%-49%;而在仅使用气囊的情况中,有效保护率只有18%左右。也就是说,如果车子装有气囊,而司机没有佩戴安全带,那么保护作用会下降42%左右。
于树平为此解释说,消费者对于安全带和气囊的认识应该消除两个误区:安全气囊不是万能的;佩戴安全带是很必要的。
安全带的保护作用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乘员在不系安全带、车速为20Km/h的情况下,与固定障碍物发生碰撞,会造成严重伤害;如果系了安全带,在车速为30Km/h的情况下与固定障碍物发生碰撞,才会受到严重伤害。
-各个厂家的气囊标准不同
“虽然很多厂家都在生产气囊,但是他们的标准是不同的,目前国际上没有对气囊实施某种统一的标准。”于树平说。气囊的起爆速度、保护范围(角度)等都是制造企业的商业机密,气囊与车辆的匹配也都是厂家根据自己企业的行业标准来制定的。国际上的ISO标准体系中,只是对气囊的一些术语定义、安全气囊的模块、电路组件等规定了一些标准。
但气囊是否点火引爆,厂家都会有一套算法。据计算,正规的气囊必须在汽车碰撞后的0.01秒内微处理器开始工作,在0.02秒内点火装置启动,0.03秒内高压气体进入气囊,0.04秒内气囊向外膨胀,0.06秒内气囊完全胀大,此刻之后,乘员才会撞上气囊。一般来讲,气囊判断出是否引爆只有20到30毫秒的时间,在气体充满气囊的30毫秒后,气体会随着气囊后面的出气孔放气而回缩,这种缓冲会更有效地保护乘员的安全。
虽然各个厂家的标准不同,但在设计中人们常遵守一个共同的准则"127mm-30ms"。该准则的目的是让气囊在最佳点火时刻点火,以保护乘员的安全。所谓最佳的点火时刻,是指气囊在充满气体(完全展开)时,乘员头部刚好与之接触。当乘员头部向前移动127mm这一时刻的前30ms(毫秒)为气囊的最佳点火时间。如果点火时间过晚,也就意味着在气囊打开的途中,乘员与之接触,高速充气膨胀的气囊必然会对乘员造成伤害,而且气囊过高的表面温度也会灼伤乘员的脸。
这一标准是美国普遍针对轿车而设计的,但最佳点火时间的确定依然要综合气囊的尺寸、展开时间、乘员与方向盘的距离而进行调整。(本版文/张曙曦)
交通部公路交通试验场特约刊出
相关链接
-气囊最早由美国人发明
安全气囊是美国人约翰-赫特里特(JohnHotrich)发明的。他是一名自学成才的宾夕法尼亚工程师。1952年,在一次车祸中,约翰为了躲避障碍物而猛打方向盘进行制动,他和妻子都用手臂很本能地保护坐在前排座位中间的女儿。由此,约翰萌发了保护乘员的念头。两周后,他绘好了图纸,交给了代理人,这份图纸就是气囊的雏形。1953年8月18日,他获得了“汽车缓冲安全装置”的美国专利。
-气囊是一次性产品
气囊在碰撞引爆后,就不再具有保护能力,每个气囊只能使用一次。气囊是一次性产品,在引爆后须回厂家重新换一个新的气囊。在美国,重新安装一套新气囊、感应系统和整组电脑控制器,一般需要3000美元左右。
-不要在气囊的前方、上方或近处放置物品
由于气囊会在紧急状况下引爆,所以不要在气囊的前方、上方或近处放置物品,防止引爆时被气囊抛射出去,从而伤害乘员。另外在室内安装CD、收音机等附件时,要遵守厂家的规定,不要随意修改属于安全气囊系统范围内零件和线路,以免影响气囊正常工作。
-儿童使用气囊时更要注意
目前很多气囊都是针对成年人而设计的,包括气囊在车内的位置、高度等。气囊在充气时,可能给前排儿童造成伤害。建议把儿童安排在后排中间位置,并固定好。
在副驾位无人或者坐有儿童的情况下,应考虑关闭气囊。
-注意维修气囊
在车辆的仪表盘上有安全气囊的指示灯。在正常情况下,点火开关转到ACC位置或者ON位置时,警告灯会亮大约6秒钟左右,进行自检,然后熄灭。若警告灯一直亮起,则表明安全气囊系统有故障,应立即进行维修。以免出现气囊失灵或误弹出的情况。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