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济日报程远:三大企业该在自主上多做努力了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2日 08:46  经济日报

  本刊上期《有话就说》发表的《三大企业不能和公众闹对立》,在社会上引起的巨大反响,是我们所始料不及的。一篇有关产业发展的言论,读者面有很大局限性,但不仅电话不绝,认识的,不认识的,还有媒体联系要转载,并且要翻成外文。仅新浪网上就有1000多条评论,许多网友呼吁大家“多多转发”,并建议“转给温总理”。还有读者朋友将全部网评下载发给我们“留做纪念”。我们认为,这里表达的不只是对本报的关心和爱护,更表明汽车自主是国脉所系,人心所向。就冲这样的民意,三大汽车企业也该在自主上多努力了。

  同时我们又感到一丝悲凉,因为绝大多数的评论,是称赞我们“说实话的勇气”,甚至把我们比做学界令人敬重的吴敬琏老先生,我们感到十分惶恐。不就是说了几家企业的发展思路,又不涉及任何人的法纪品德问题,能有什么风险?在汽车界说实话真得这么难吗?看来商业的力量,既是无形的又是巨大的。

  由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特殊历程,改革开放,合资引进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合资的道路不能否定。但是中国汽车工业能不能全部、全面地与国外合资?能不能永远合资下去?实践已经证明,合资可以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特别是制造水平,但在合资体制下,中国汽车不可能有自主品牌,绝对实现不了自主。现在轿车企业几乎都合资了,合资合同一签就是二三十年,续约又是二三十年,到哪辈子是个头?!合资20年后,竟然躺在外国人怀里不想下来了。就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己是不是就是巨人了?再说巨人能让它的肩膀上再站一个巨人吗?

  应当说,对汽车自主开发能力的培养,过去我们的认识还比较明确,这方面也有一定进展,但是对自主品牌认识就不那么清楚了。回想1991年,上汽将上海汽车厂卖给上海大众时,我们还觉得中国人占了好大便宜,直夸奖上汽“有远见,有魄力”,是什么“壮士断腕”的壮烈之举。其实赢家是德国大众,它只花了稍许代价,就彻底消灭了“上海牌”轿车,清除了埋在身边的“定时炸弹”,保证了桑塔纳无忧无虑地生产了20年,上汽则从此失去了发展自主品牌的最佳机会,否则就不用今天再到仪征去新起炉灶了。那时的“上海”牌轿车,年产6000辆,尽管水平比较低,仍然供不应求,而且每辆赢利1万多元。如果我们“用市场换来的技术”,对它进行改造提高,今天决不会比奇瑞吉利的车子差!

  想想看,如果一汽大众、上海大众生产的车永远是德国大众的品牌,上海通用的车永远是美国通用的品牌,东风生产的车永远是标致雪铁龙日产的品牌,北京生产的车是现代三菱奔驰的品牌,华晨生产的更是“和全世界都一样的宝马”,这些企业岂不是都成了人家的“贴牌工厂”?还能算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汽车工业”吗?

  令人忧虑的是,现在合资企业的中方领导人,单纯从企业现实的商业利益出发,不顾及中国汽车未来的命运和发展,一味帮助跨国公司打造人家的品牌,甚至几家公司向同一外国公司争宠,以能被“唯一”允许挂外国公司商标为荣。有的公司口中高喊自主,在生产的产品上却连合资企业的名字都不愿出现,这样发展下去,外国公司的品牌越来越强化,中国发展自主品牌的空间越来越小,不用说“耐得寂寞20年”,再有十年八年,合资股比的防线一旦失守,恐怕是想给外国公司做贴牌工厂都难了。

  有人说我们主张自主品牌,完全是一种情绪化,应该注重商业利益,只要中国人能得到经济利益,叫什么品牌有什么关系。我们承认这里的确有民族情绪的成分,但是更有经济利益的问题。比如大家熟知的“芭比娃娃”,中国人贴牌生产,每个加工费不到1美元,而贴上人家的商标却可以卖到10美元以上,这里有没有巨大的商业利益?上汽通用五菱生产的SPARK,挂雪佛兰商标就可以比挂五菱商标多卖10%的价格,这是不是经济利益?

  诚然,创造自主品牌,要有一个过程,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样的简单道理我们不会不懂吧?而且正是因为不能“一蹴而就”,我们才更要及早动手,抓紧进行。

  一汽原来和大众合资,是为了学习外国技术,长自家的本事。现在可好,合资企业赚的钱接着往合资企业投,合资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马上要达到60万辆规模,产品成系列化。与之对照的是红旗去年才卖了两万辆,可是这些年在红旗上有多少投入?所谓的自主开发,基本上是把奥迪拿过来,插三面红旗,消费者就那么好糊弄?东风公司由于长期不积极搞轿车自主开发,原先2000多名技术人员的研究院,现在剩下不过800多人,中年技术骨干几乎流失殆尽,现在想搞开发都没有力量了。与之相反,东风、一汽的技术人员都流动到了奇瑞,奇瑞由无到有,由弱到强,反而具备了自主开发能力。

  现在,最具实力自主的三大集团,为自身利益所驱使,热衷于合资引进,产品引进一个又一个,合资了一家又一家,似乎成立的合资企业越多,合资的越彻底,成绩就越大,领导人就越风光,对发展自主品牌,看不出有多大热情。而三大企业不仅数量占了中国汽车的半壁江山,资质的优势更是其他所有企业无可企及的,他们按兵不动,靠一帮小企业能搅得起多大风浪?荀子老先生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是不是给我们汽车企业画的像吗?(作者:程远)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程远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