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上一期预测的那样,“自主品牌”果然依旧是今年“两会”汽车业代表和委员热论的焦点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汽车年产量已达440多万辆,全年销售轿车近200万辆,但其中真正属于中国自主品牌的轿车只占10%左右,其余近是外国品牌的天下,KD风潮近乎漫卷。曾有业内人士就此认为,这表明我国汽车工业经过20年的引进和合资后,以市场换技术、继而培育中国自主品牌的战略设计不仅没有实现,事实上已经失败。
未来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之路究竟在何方?在我国汽车产业丛林中,谁能成长为参天巨木?“两会”期间,参会的大小汽车企业代表和委员各有所思。
“乔木”阵营:合资通往成功之路
历经多年的市场洗礼,深受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的一汽、上汽、东风目前依然堪称中国汽车业三大巨头,它们各携旗下林林总总的合资、独资企业,组成了中国汽车产业丛林中的“乔木”阵营。
在来自这一阵营的人大代表中,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苗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称,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品牌”不是一朝之功。
“自主品牌有五大要素,除了名称、标识、知识产权、资本规模外,还要求产品必须是在中国区域内生产,而知识产权要素最为重要,其核心内容就是自主研发技术。”他表示,打造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关键取决于中国汽车业在自主研发能力上的突破和创新。
据苗圩介绍,借鉴国际汽车业品牌发展经验,一个成熟的汽车自主品牌的研发,一般要求企业达到200万辆的生产规模,10亿美元的固定资产投入,10亿美元的运转费用,同时还需要8000到1万人的技术研发队伍,约30个实验室,且平均两年能开发一款新车等。从投入产出来讲,一个新车型的开发,必须要求产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收回研发成本。而目前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生产规模不超过100万辆,资本投入和研发队伍就更无法与国际汽车巨头相比。据此,中国汽车业自主品牌之路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没有几代人、几十年的时间是很难实现的。
“一个自主品牌的形成,是要经过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必须通过市场的检验。没有量的积累,是不会实现质的飞跃的。”他认为,随着国内汽车竞争国际化,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和品牌,中国汽车业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民族工业”,“中国品牌”也不能同“民族品牌”划等号。现阶段中国汽车业应坚持走合资发展的道路,通过与外方的全面合作,引进外方的技术研发体系,不断积累,逐步形成规模,形成自主研发体系,中国汽车业自主品牌之路才可实现。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副总裁兼上海通用总经理陈虹也表示,上海通用将合资品牌本土化、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做法,也被看成是一种发展自主品牌的新模式。
“灌木”阵营:
自主品牌呼唤政策支持
在高大的“乔木”面前,那些地方性国有汽车产业集团就自然被划入“灌木”阵营:在享受巨额的债转股、更多的合资机会和技术、产品引进等机会面前,虽然比不上“乔木”那般倍受国家政策阳光抚育,但也基本上受到当地政府鼎力扶持。重庆长安、江淮汽车等企业正是近年来蓬勃生长的“灌木”中的代表。
“我们已有的自主开发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靠组装下去无疑是不行的,这种模式无法有效抵御世界经济的波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长安董事长尹家绪在谈及自有品牌发展之路时强调,中国汽车业要避免核心技术空心化。他认为,现在厂商热衷于引进各类车型,向外国公司缴纳不菲的技术转让费,或者以市场换取技术,长此下去是不行的,光靠多控制股份是不能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要发展自主品牌,我认为一方面需要政策上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发展民族汽车工业;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大投入力度,要为今后一、二十年作打算,特别是大企业要带头发展自主品牌。”他表示,作为汽车界的后来者,长安集团在此方面正在努力,早在三年前就已派出项目组到欧洲去学习国际先进技术,着力培育自己的品牌,如今在意大利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据他透露,在今年6月的北京国际车展上,长安要推出第一个自主品牌的轿车,年底推出第二款,明年推出第三款,并有信心在五年内销售自主品牌的轿车突破五万辆。
全国人大代表、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左延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同样表示,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需要政策支持。
他分析认为,目前国内一部分汽车厂家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一些自主品牌逐步在市场上取得了用户的首肯。但在现有环境下,仅凭企业自身的努力,要想在短期内提升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创建强势的民族汽车品牌是不行的,政府应在WTO框架下,为积极搞自主研发和培育自主品牌的企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
他建议具体可以从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在制定汽车产业政策时,在投资环节,包括在税收政策、研发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一些大的汽车项目的开发,可以考虑通过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的方式完成。二是对具备进入乘用车(轿车)领域发展实力又愿意积极进行自主研发的企业,国家在设置合理的行业标准的情况下,适当放宽汽车产品的准入政策。三是为了让消费者更好地接受自主品牌,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等机构适当地营造一定的消费氛围,并在使用环节上加大对自主品牌的支持力度,鼓励消费者购买民族品牌汽车产品。
据悉,江淮汽车目前在商用车产品布局上已经基本完善,旗下的瑞风已经挺进MPV市场三甲,但在心仪已久的乘用车项目上,却因种种原因迟迟未能圆梦。
“草本”阵营:
自主品牌应从小型车做起
与国有汽车企业相比,历经千辛万苦才拿到轿车“准生证”的浙江吉利集团只能被列入野生“草本”阵营。
就是这样一家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凭着“造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理念,近年来在经济型轿车和微车市场上屡屡挑起价格战。在市场硝烟的熏烤下,这株“草本植物”非但没有焦枯,反而迅速葳蕤,并把根茎从微车、经济型轿车一直延伸到中级轿车,甚至放言将来要打造中国的“奔驰”。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还是把关注点留在“百姓车”上,并专门就国家应鼓励发展经济型小排量汽车递交了提案。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出路在于大力发展经济型轿车和小型车。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汽车制造业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十年,而是几十年。中国人做自己的汽车,只能从小型轿车切入,不能一出生就和巨人比,那是自不量力。
据他介绍,国内外数位专家已经得出研究结论,WTO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豪华车和大型车辆以及供应行业的冲击,而不是对小型、低价车辆的影响。要增强汽车产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创造民族自主品牌,就应该大力发展小型和低成本车辆。他建议,政府应该调整政策,千万不要再出台限制小型车、经济型轿车的政策;相反,应及早出台燃油附加税政策,营造利于小型车、经济型轿车的消费环境。
他表示,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美国发展T型车,德国“二战”后发展大众汽车,都是从经济型小排量汽车入手,带动了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国发展本土汽车工业,也是先从中低档车开始,发展中国人最适用的小型车。目前在中国生产的低档轿车,性价比相当高,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据悉,吉利汽车今年2月份销量首次突破1万辆,计划全年销售16万辆,比上年翻一番,这些“百姓车”还将成批量走向海外,预计今年可出口数千台。
本报记者刘金霞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