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轿车“自主”日趋乏力 矛头直指三大集团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9日 14:45  中国汽车报

  2月15日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邀请到的嘉宾是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连日来,这一期节目在业内的谈及率颇高。人们关注的是,三大集团中的“老大”———一汽的老总首次面对全国电视观众谈起了自主发展的话题。

  当然,这个话题是由现场观众挑起的。观众们咄咄逼人的提问把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了三大集团的面前,也把自主开发的矛头直接指向三大集团。尽管应少说多做,但这件事真躲不过去了。

  步子太小,速度太慢,社会舆论对三大集团的自主开发不满意

  一位北京的用户对记者讲过她家里买第二辆车的选择过程。那是2003年初,她要买一汽的车,目标锁定在红旗,一是为了支持自主品牌,二是能够接受红旗的价格。但是,她咨询了一圈儿行家,特别是在一汽工作的朋友的意见后,改了主意,多花几万元买宝来了。原因是红旗的技术太落后了。

  红旗就是这样让人想爱也爱不起来。

  事实上,自主开发,一汽从来没有停止过步伐。如果将红旗纳入到德国大众的系统中去,也就是放到大众的“大屋顶”下,红旗可能早被提升了,但红旗也就不是中方完全主导的品牌了。正因为如此,红旗坚持独立在合资企业之外。现在的问题是,社会民众不满足于仅仅保住了自主的品牌。

  尽管人们还没有看到,但一汽正在使红旗循环起来,用丰田的平台做红旗品牌。问题是,丰田能给你一次,很难给你第二次。红旗在奥迪的平台上没有延续下来,在丰田平台上能吗?有专家指出,做红旗的模式过于陈旧,以至于延误了许多时间。

  五大轿车自主品牌中,只有红旗属于三大集团,也只有一汽还苦苦坚持着为自主品牌保留一块生产主体,令人感觉孤掌难鸣。

  上汽专门为了给自主发展创造一个舞台,兼并了江苏仪征厂,但仪征厂还不是一个真正的轿车生产企业。上海通用在合资企业中的本土开发搞得有声有色,据说,连通用美国总部都要采用上海通用的某项技术。上海通用的经验和技术能用到仪征厂吗?恐怕目前还没有用武之地。

  东风仅仅在合资之外保留了原来的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

  不光社会上看开发要看三大集团,汽车企业也希望三大集团起到带头作用。据某杂志报道,目前产销排名第四的长安集团老总尹家绪今年在某论坛上直言不讳:“实际上我看到中国汽车现在正在走‘拉美道路’也挺担忧。现在国家对建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品牌的鼓励还是不够。包括排在我们前面的,受到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厂家,他们都不积极推进这件事。大家只是搞‘拿来主义’。”

  一个奇怪的现象:从三大集团出去的人才大部分都在做自主的品牌

  也许这种说法比较绝对:“大厂不热衷于开发,小厂反倒积极搞开发。”与此对应的现象是,从三大集团出去的人才,目前大部分都在做自主的品牌。

  其中首推奇瑞老总尹同耀。尹同耀大学一毕业就分配到一汽,离开时,他是一汽-大众物流科科长,一汽的“十大杰出青年”之一。现在,他将奇瑞做得风生水起,还从一汽带来了一大批骨干。没有一汽的培养,尹同耀难以坐上奇瑞的位置;留在一汽,恐怕也没有今天敢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的尹同耀。

  在吉利、金杯华晨公司的知名人物如南阳、展万金、周勇江等也都来自于三大集团。

  这些人为什么原来做不了自主开发呢?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合资惹的祸。三大集团合资容易,自主开发的功能慢慢丧失了。

  合资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消化、吸收,自主发展。国家政策也规定,第一个产品引进,第二个产品联合开发,但实施不了。当年,上海大众继桑塔纳之后要再次引进新产品时,有关部门官员坚决要求联合开发,企业人士却表示:有本事,你来联合开发。因为单算经济账,当时的市场销售量小,根本无法承担联合开发的成本。于是帕萨特继续引进,polo继续引进。一家企业破了规矩,还赚了大钱,其他企业自然效仿,否则的话,就要被市场所淘汰。

  这么多企业都重合资,轻开发,国家怎么就不管一管?政策因何就不生效?第二种观点出来了,国家政策只创造了好的合资环境,没有创造好的自主发展环境。

  三大集团一直是行业中的骄子,应该是好的合资环境和好的自主发展环境都享受到了,却不买政策的账。认为政府对开发没有具体投入和具体支持。

  有关汽车主管部门也有一堆反驳理由:国家对汽车已经投入得太多了,开发是企业行为,不可能再投入资金。鼓励开发不是给钱就行,等等。

  在一片争论声中,没有条件合资,也没有条件争论的中小企业,在那些从三大集团出来的领头人带领下,默默承担起了自主开发的重任。尽管他们的行为还被大企业视作不规范、前景渺茫,但他们毕竟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者。

  对于大企业的失望,导致业内外几乎一边倒地反对政策再向三大集团倾斜

  即将出台的新的汽车产业政策会对自主开发有鼓励的条款,其征求意见稿写到:“提高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产品自主研发能力。”“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要尽快掌握汽车车身开发技术,具备年度车型的自主换型能力。”可见,政府寄希望于大型企业,政策必然向他们倾斜。

  有关专家认为,政策不应该只向大型企业倾斜,应该倾斜到所有中资的企业里。这个声音越来越大。甚至有人不客气地说,支持来,支持去,三大集团快成为跨国公司的“三大”了。

  近来,舆论界又开始拿印度发展经济的模式比照中国,提出“印度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总额远远落后于中国,但印度本土的企业家借助其国内高效率的银行和资本市场,在长期内最终可能推动印度的经济超越中国。”

  的确,印度支持本土企业的国家战略值得中国借鉴。中国的本土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也包括民营企业,在汽车领域,国有企业占大头。

  国有企业的老总自然不同于民营企业,主要的不同点就是国有企业的老总必须考虑国家利益,既是经营者,还应是政治家。

  目前,什么是汽车的国家利益?主要体现在中资的地位、自主的品牌、自主的知识产权上。保住并发展了中资的地位、自主的品牌、自主的知识产权,就是保住了国家利益,保住了国家的经济安全。(周丽娟)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