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发展是一个过程--经济学家樊纲谈自主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5日 10:30  经济日报

  “加快培育与发展自主品牌”系列报道讨论之八

  发展是一个过程——经济学家樊纲一席谈

  中国经济近20多年的发展,可以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但是在一些重要行业,国外品牌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所以大家心里都很着急,这完全可以理解。总能听到有人说,我们被“洋品牌”占了天下,我们没有自主品牌。对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历史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全面分析。

  引进国际品牌是我们发挥后发优势的一个捷径

  我们国家的发展是在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的情况下,开始追赶、开始起飞的。这个差距大到什么程度呢?当发达国家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的时候,我们才刚刚达到100—200美元。汽车工业同样如此,国外已经发展了100多年,我们才刚刚起步。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再做出自己的品牌来,但是面对已经形成的市场竞争格局,面对世界知名品牌100多年的市场积累和技术积累,我们要追赶,就一定要走捷径,而不能按照常规的路子来走。什么是捷径呢?就是要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不用从头做起,而是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已经有的技术、商业模式、经营经验、品牌效应等,为我所用,在较短的时间里、用较低的成本,学习、承接到它长期积累起来的东西。我们能实现这一点,我们就拥有了后发优势。因此合资,把他们请到中国来,利用跨国公司的品牌、利用他们的市场渠道、利用他们的技术能力,来不断地发展自己,这是发挥后发优势的一个重要举措,它是落后国家能够缩短差距的一个捷径。

  搞了合资,要引进技术,要学习,当然不能什么代价也不付,跨国公司到你这里生产当然是为了赚钱、占领市场。有的人因此就总在那里说外国公司挣了多少钱,我们没挣多少钱。但是想一想,那份钱本来也不是你挣的,因为你没有资本、没有技术、没有营销经验、没有管理方法,你如果没有引进与合资,你可能现在能挣到的那一份也挣不到,更学不到东西,培养不起我们的能力。再说市场,我们的一些企业,包括生产零配件的企业,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这么快就加入到国际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当中去,能够在中国本土上由我们的工人给国际大品牌做加工,挣到了一份钱,占住了一块市场,又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发展了起来(特别是如果以后还能给全世界做加工,出口我们这里生产的汽车的话),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伟大的成功。

  自主品牌是一种逐步形成的全面能力

  发挥后发优势的目的,说到底是为了追上去,是为了最终有我们自己的自主品牌。在这一点上,我倒是相信国际市场上还有我们民族企业的一席之地。比如汽车工业。我不同意现在有的一种说法,认为世界的汽车市场被瓜分完了,不会再有新的大品牌出现了。目前世界汽车业格局绝对不会是一个定格。因为世界上目前进入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是少数,还没有汽车消费能力的人还占多数,汽车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

  因此,我相信还有出现新的国际性品牌的机会,看我们的企业能不能抓住。

  品牌本质上是一个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它不仅是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一个设计能力和技术能力,那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东西包括资本实力(你有没有大投入搞创新、做广告)、市场经销能力(市场渠道、经销经验、对各国市场的理解,等等)、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售前售后服务等)。而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一定过程的积累。技术能力的积累还不仅仅是我们能不能设计汽车,工人的熟练程度和掌握现代技术来制造汽车的工艺水平都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甚至是几代人的积累。品牌的培养、市场的形成,都需要大量的广告投入,这需要强大的资金实力做后盾,没有长期的利润积累是不可能做到的。另外,要想长久地把品牌信誉建立起来,要在技术上有保证,还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在全世界建立售后服务网点,这都需要非常巨大的投入。我们现在的多数企业还很难有足够的资金、人员和能力去做这样的事情。韩国汽车当年第一次进入美国市场的时候,就因为质量没有保障,尽管价格很低,但还是被赶了出来,后来只好又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逐步完善了技术和服务能力,重新培养出了信誉,才重新进入了美国市场。

  另外,自主品牌形成的过程最终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结果,很多已形成的品牌最终要被淘汰。美国的汽车制造厂在发展之初达到2000多家,最后剩下三家。中国也会是一个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过程,通过兼并重组,最终形成我们自己的知名品牌。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中国市场竞争的制度环境还没有成熟起来,因为我们的许多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在优胜劣汰、兼并(被兼并)重组方面障碍重重,而民营企业也多数是第一代企业,在产权经营方面也还在学习的初期,这些也是我们目前还很难形成我们自主品牌的重要的体制原因。因此一定要深化产权改革,产权的障碍不消除,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兼并重组不能充分展开,就很难有真正站得住脚的品牌产生。

  我想我们中国人一点不缺拥有自主品牌的雄心壮志。我相信所有在外资企业工作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体,都会有一个梦想,就是有一天我们也要造出我们自己的、属于中国这个民族的品牌,尽管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品牌的定义已经与几十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要重视发挥我们的一些相对优势。该引进的还是要引进,仍需要借鉴人家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也要充分重视中国本土市场,要首先在中国本土市场上做好品牌,做好了中国市场也就等同于做好了国际市场,真正想做到国外去,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积累,逐步发展;还要发挥我们低成本的优势,借助低成本的优势,来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

  政府要做的只是改革体制、创造环境而已

  在思考自主品牌的时候,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可持续的、不是整天亏损的品牌,不可能是政府培育出来的,不可能是靠国家投入搞出来的,也不是靠各种保护保出来的,而一定是要在市场充分竞争中发展起来的。在“幼稚工业”的发展初期,我们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在国际上争取有一些市场保护的权利,但是在国内,一定要从高度重视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否则自主品牌只能是一句美丽的空话。

  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应该做的,只是深化体制改革,比如改革政府管理产业的制度,改革企业的产权制度,发展民营企业,打破市场壁垒,发展资本市场,使市场竞争和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得以发生。

  另一方面,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千万不要把“发展自主品牌”变成评价企业的评判标准和价值标准。在目前阶段上,各种方式的发展都应该存在,都有发展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去学习,去积累。我想在目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一些产业的合理的发展格局大概是:一部分企业继续发展国际品牌的生产,逐步做到能够出口(想一想我们如果能成为汽车出口大国,尽管最初出口的还只是国际品牌,会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在国际上占领更大的市场;另一方面,我们的一些企业开始能够在国内市场上逐步发展起自己的品牌。这当然就更是件令人振奋和值得政府和社会支持和鼓励的事情。我相信中国的企业家不笨,到了时机成熟的时候,一定会发展起做自己品牌的能力。(作者:康华)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