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自主品牌发展模式对比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8日 11:35 南方都市报 | ||||||||||
从合资前纯粹靠自己的力量打造自主品牌,到试图依靠合资企业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品牌之路,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道路的探索尽管还没有取得一个令人满意的阶段性结果,但一批本土的汽车企业如奇瑞、吉利等,以及部分国有企业如上汽、东风、长安等,仍然在自主品牌的开发上不断摸索。而从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来看,除了美国、德国、法国、瑞典等少数几个汽车产业的传统国家之外,包括新兴汽车强国在内的日本、韩国,都在创立自主品牌的道路上留下了复杂的痕迹。了解这些国家汽车工业创立自主品牌的模式,相信对眼
韩国 政府主导汽车国产化 韩国汽车业的真正起步在20世纪60年代初。1962年,韩国政府在“第一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通过以零部件组装的方式推动本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入70年代,韩国制定了“汽车工业基本育成计划”,明确了汽车工业实现国产化的目标,并对有助于国产化的必要原材料进口予以免税等优惠待遇,韩国政府从此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 1979年末,受石油危机影响,韩国汽车工业的国内外市场环境急速恶化,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凸显。对此,韩国政府采取了强硬的行政手段,推动汽车工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集中,逐渐形成一批汽车生产骨干企业和一大批汽车零部件专业配套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为改变韩国汽车工业的散乱局面,打造汽车业的“航空母舰”,政府还制定了“长期汽车工业振兴计划”,开始扶持大企业集团。 日本 竞争力强的非“合作性企业” 无论在亚洲还是全世界,日本的汽车工业都是一流的。日本市场的开放程度无与伦比——所有进口汽车均全免关税。但在五十年前,日本的汽车工业还不得不依靠政府的庇护在欧美汽车的夹击中战战兢兢地谋求生存。 20世纪50年代前期,欧美汽车充斥日本市场,特别是欧洲生产的小型廉价汽车对处在半毁灭状态的日本汽车工业构成了致命的威胁。当时的日本政府为了保护本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对进口汽车征收高达40%的关税,同时严格禁止外国资本渗透国产汽车工业。国内一些小汽车厂家为了生存,纷纷与国外厂家联手搞“事业合作”或“技术合作”,唯有丰田依靠自身力量开发生产国产轿车。由于自主开发能力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力提升,丰田汽车在日本汽车企业中的竞争力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今天,丰田汽车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有竞争力的汽车企业之一。 印度 自主品牌轿车“抵抗”国外品牌 1910年至1929年,印度轿车工业开始起步,先后在孟买、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出现了轿车组装厂。1952年,印度政府组织专门委员会,制定了轿车工业的国产化战略。到1954年,那些只有整车装配厂而没有配套零件制造设备的外国汽车公司,完全被排挤出了印度市场。20世纪80年代,一系列的政策松动成为印度轿车工业的转折点。1983年,印度政府直接介入轿车工业,与日本铃木合作的马卢蒂有限公司成立,同年投产的“马卢蒂800”(奥拓)微型轿车上市,这种当时价值4万卢比的“人民轿车”彻底改变了印度汽车工业的面貌。1993年,印度政府再次调整产业政策,有条件地向国际汽车工业巨头打开国门。通用、奔驰、菲亚特等公司先后以合资合作、投资建厂等方式涌入印度,使印度轿车工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速增长,形成年产120万辆的生产能力。 在相对开放的格局下,印度的民族工业也有了一些难得的作为,老牌卡车制造厂TELCO通过委托意大利公司设计造型,向法国公司购买发动机技术,于1998年推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ATA轿车。这款售价折合人民币只有5万余元的经济型轿车,直接导致印度耐用消费品领域有史以来第一场价格战。(本报记者 朱中奇 实习生 罗杰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