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装载着2003年的累累硕果,轰隆隆地驶入了2004年。种种迹象表明,2004年对于中国车市,似乎蕴涵着比往年更深的含义,存在着更多的未知数:
2004年是中国加入WTO后,兑现相关入世承诺的第一年,许多与汽车有关的关税壁垒开始逐渐降低或撤消;2004年,被许多业内人士称为中国汽车的“调整年”,一些直接指导中国今后车市发展的政策,如产业政策、消费政策都将相继出台;由于中国车市连续两年高速增长,无论是生产厂商、经销商还是消费者,都对2004年寄予了更多的热望和期许,随着新车型的不断涌现,价格不断降低,2004年中国车市的“火药味”也更加浓烈,据统计,今年各大厂商将推出新车达50多款,竞争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2004年的中国车市是传承?调整?转折?井喷?……———究竟怎么变,我们且拭目以待!
变“调”:入世承诺进一步兑现
入世给2004年带来的变化,其实在2003年岁末就已山雨欲来风满楼。
先是2003年11月,中国提前一年兑现入世承诺,允许通用销售公司在国内销售进口汽车,“汽车巨鳄”服务贸易的步伐一下子逼近家门口,让国内销售商陡增了紧迫感。再是根据入世承诺,2004年是中国发放进口车许可证的最后一年,12月份进口车许可证价格已出现大幅跳水,让不少经销商为之心惊肉跳,进口车一下子在2003年岁末的寒冷冬日里显得有点像烫手的“山芋”。
去年已是如此,今年的影响将更加明显。2004年,进口经销商靠许可证“吃饭”的日子将真正结束,有专家断言,到2004年年中之后,许可证将开始不名分文。2004年起汽车入境就要报关,不能呆在保税区里,再加汇率的波动,经销进口车的商家风险不比2003年小。在2004年,进口车经销商阵营必将出现新的调整和洗牌。
按入世承诺,今年进口车关税继续下降,3.0L以上下降5.4个百分点,由43%调低为37.6%;3.0L以下由38.2%调低为34.2%,下降4个百分点。可以推断,今年进口车价格将进一步降低,销量仍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势头。但由于“3C”认证和分销方式等进口车相关政策、外商对进口车策略的调整和重新定位等,各种相关因素都将影响中国2004年车市的走向。
专家分析,国际市场部分轿车价格只是国产车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因此进口车即使加上入世承诺的25%进口税,价格也将大大低于国产车。打开国门后,外国轿车的大量涌入对国产车无疑将形成巨大压力。
变“脸”:50款新车掀车市波澜
2003年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增长年”,产销增幅在50%以上;宝马3系、君威、凯越、飞度、QQ等“新生代”车型扮演了国内车市的主角,让人刮目相看。
借着这股“东风”,2004年各地生产厂家将再接再厉,标致、福特、日产等开始发力;通用、丰田强大的产品线将开足马力;奥迪、宝马和奔驰也纷至沓来……据统计,今年在国内亮相的国产新车将达50余款之多,其中包括凯迪拉克、花冠、途安、标致307等。业内普遍认为,2004年的“新车大战”不可避免,这无疑会掀起车市的阵阵波澜。
“新车大战”将进一步促使车价下跌。去年,从1月1日红旗明仕降价1万元开始,截至12月中旬,国产车平均降价幅度为9.25%。2003年国产汽车的降价幅度和覆盖车型的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一年降价两次甚至更多次的车型占所有降价车型的16%。轿车降价与往年明显不同的特点是,上半年的降价车型以老款车型为主,而下半年随着竞争的升级,许多刚上市的新车型也开始降价。专家预测,2004年的车价跌幅将在10%左右。
新车型的不断涌入,同时也将创造一个层次更加分明、选择更加丰富的国内车市。过去一个车型卖10多年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新车型只有找到自己明确的细分市场,才能立足。今年,迈巴赫、玛萨拉蒂、保时捷等都将有新车引进;继宝马国产后,凯迪拉克也将在国内投产,争夺高档车市场;花冠、途安、Echo等车型也都将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由此可见,2004年的国内车市将更加五彩缤纷,而新的性价比也将使消费者得到更多实惠。
变“法”:汽车政策相继出台
汽车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于规范和推动汽车产业的作用不可小觑。一个典型案例就是,2003年11月颁布并实施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及《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办法》颁布后,中国银监会只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批准了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丰田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和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进行筹建。预计今年上半年,老百姓就可以通过汽车金融公司“贷款买车”了。
近年来,随着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汽车相关政策开始出现滞后,有关主管部门早就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划相关草案。去年已进行了几次研讨、征求意见,在今年将有所突破。据权威部门透露,《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个人汽车贷款管理办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汽车召回制度》等重大汽车相关政策都将有望在今年颁布并实施。
将于今年出台的这些政策,涉及确保老百姓买车、用车利益,确保道路畅通等方面,涉及今后如何促进汽车自主开发,汽车工业结构如何进一步调整等,以及如何引导汽车产业理性、健康发展。这些法规政策将直接影响到中国车市明天的发展。(本报记者朱君巍)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