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中国汽车市场犹如元宵灯会,热闹非凡,其市场发展变化更是令人应接不暇。继2002年以来连续两年,汽车市场的"井喷"现象令厂商和经销商们不禁"热血沸腾",手中货物尽快"脱手"意味着自己银行账户上又增加了几个阿拉伯数字。然而以车为中心辐射出来的效应,正在惠及社会各个领域和越来越多的普通人。2003年车市依旧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头脑稍微冷却一下,留给人们的思考与忧虑并不亚于去年。
降价潮
2003年是汽车市场竞争加剧的一年,供求格局发生很大变化,毫无疑问,车市的价格走势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在不期待市场需求再度出现爆发性增长的前提下,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销计划就成了判断形势的基本依据。在买方市场的压力下,汽车厂商将被迫调整产品价格策略,一场以比拼性价比为主要特征的价格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目前中国内地轿车市场消费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轿车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私人购车。与公款购车对价格不敏感相反,私人购车的特点是不仅对价格反应敏锐,而且对车型、性能、配置、技术含量都十分挑剔。而这块市场恰恰也是"油水"最多的领域,就像打仗一样,谁占领了这个阵地,谁就是最后的胜者。为了牢牢抓住这块市场份额,促使厂商在价格制订上也更加仔细斟酌,以免得罪"上帝",用降价方式来吸引消费者也是经销商销售策略之一。同时由于一些车型受产能限制供不应求,厂家纷纷着手投巨资扩大产能,加上各地新投资的轿车项目和众多新车型的当年产量,以及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3年汽车进口关税降低近6个百分点,虽然幅度不大,但进口配额在2002年的基础上增加了15%,达到91.25亿美元,再考虑到一批进口车集中报关,进口车的实际数量显著增加,从而对国产中高档车型构成一定的压力,这批车上市后也引起车价在一定幅度下调。
加价车
不知何时起,这个车市怪胎就出现在人们面前,新车加价可以说是2003年车市的时髦。年初广州本田的新雅阁下线,几万元的加价让这款本来就很畅销的车更加抢手,一时间雅阁出现了全国性的经销商竞相加价的现象,就算到现在,你要是想在杭州某个经销商那里买这款车,不再扔进几万,对不起,你明年来提车吧。随后,新车加价就像得了流感一样,愈演愈烈,宝莱、帕萨特、马自达6、别克君威、凯越、奥迪A4、广州本田飞度等,都纷纷"感冒"。大家玩加价不亦乐乎。尽管厂家再三申明不准加价,可对于经销商的行为,大多是睁只眼闭只眼。这倒还好,更让人费解的是,大部分消费者认为加价是正常现象,可以接受。在汽车城记者曾采访过一位购车者,问他如何看待加价车,他说一款车加价说明它卖得俏啊,我也正在考虑买加价车呢。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正是有这么多人情愿挨宰,才给了经销商大赚其钱的机会。
汽车官司
日本丰田公司是第一个因为知识产权问题与中国企业打官司的外国汽车公司。它指控吉利豪情的商标与丰田的牛头标非常相似,侵犯了丰田的商标权。继丰田之后,又有美国通用说奇瑞的QQ和东方之子的外观设计抄袭了通用大宇的马蒂斯和美男爵,前不久日产也出来说长城的新车"赛影"与它的一款皮卡外观"完全相同"。这几个事件,都是外国汽车巨头向国产品牌发难,而指控的对象,像吉利、奇瑞、长城等,都是这几年才兴起的小企业,他们没有合作伙伴可以依靠,又没有产品可以利用,都是白手起家。他们现在的发展势头又都很强劲,这自然令大公司不爽,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仔细想想也不觉奇怪,这跟国与国关系一样,某个超级大国看你国家发展逐渐强大,就浑身不舒服,时不时地用人权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啊等这些事情来聒噪你。看来我们自己还得严加防范。
暴利
有人说暴利是中国汽车行业的代名词;也有人说,暴利只是新兴汽车行业必然经历的过程。有位汽车经销商向记者透露说,国内汽车利润维持在30%是不足为奇的。我国整个汽车产业的利润是多少没有一个明确答案,但肯定比国际通行的5%--7%要多。想当年马可.波罗中国之行后,在欧洲大嘴一张说中国遍地都是黄金,害的中国在随后几个世纪招来欧洲强盗。如今,国际汽车巨头抢滩中国不就是同样道理吗?钱可不能都给老外赚,2003年汽车成为投资的大热门,国内许多其他行业的企业纷纷向汽车业大笔投资。年初深圳的亚洲电池大王比亚迪斥资2.7亿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公司,公司董事长王传福摇身一变,由电池大王成为汽车大王。随后,又有家电业巨头春兰进入汽车业,开始生产自己的轻型客车。还有烟草界的大哥大云南红塔集团也与一汽合作,建立了红塔汽车公司,要在明年推出一款微型轿车。就连四川的五粮液也跃跃欲试,要想到汽车市场上捞一把。酒后驾车,危险啊!
车型血拚
由于同行的竞争,和残酷的价格战,使得厂商接二连三地推出新车型,2003年推出的新车型绝不会低于30款。想当年上海大众守着一款桑塔纳可以赖在江湖数载,后来实在是引起"公愤",才懒洋洋地换了一款桑塔纳2000,看看近几年的变化,态度明显积极多了,要知道现在抢饭碗的多起来了。加上近几年,汽车业界国内与国际的重组之风日盛,而重组之后的产物就是一款又一款令人期待的合资新车下线。远的不说,就拿近期的来说,有别克凯悦、本田飞度、宝马3系等。中国大地上跑来跑去的似乎在一夜之间多了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面孔",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新人"绝大多数是"中外混血儿"。因为这些合资车有着外来的血统(国外车型和技术),却又是吃"中国奶"长大的(国产化)。这倒是对消费者有利,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国际"车展
也许是被非典逼急了,今年的上海国际车展由于受非典的影响只好草草收场。非典过后,全国各地居然冒出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国际车展"。我们国人似乎与国际接轨的意识特别强烈,啥都喜欢在前面挂"国际"两个字。算算国内的国际车展有成都国际车展、杭州国际车展、沈阳国际车展、大连国际车展、厦门国际车展……,其中除了长春、东莞和刚刚结束的广州车展比较有规模外,其余绝大多数是当地的经销商在唱主角,摆上几款进口车就算"国际车展",国际性汽车公司基本没参与,国内汽车巨头也没有全上阵,给人的感觉只能是小打小闹。但不管怎么说总归是车展,只要主办方和经销商赚到银子就可以了,明年照样"国际"。
堵车
到现在为止我们是应该感谢汽车发明者还是咒骂汽车发明者?交通瓶颈正遏制中国经济的新一轮腾飞,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正受交通问题困扰,也是政府部门最头痛的问题。就拿杭州来说,文教区的文一、文二、文三三条道路,如果你在高峰期叫的哥前往,他总会眉头一皱。因为这三条道路拥堵情况夸张一点来说是"地球人都知道",曾号称最通畅的天目山路如今也是堵车困难户,如果你亲身经历过连高架桥也会堵车,接龙似的汽车开开停停,你就会明白城市堵车形势有多严重。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堵车,无外乎有这么几点:道路规划不合理;违规现象严重;道路施工频繁;车辆过多;公共汽车占道;交通标识设置不合理;停车场少;新手太多;自行车过多。记者不止一次看到,在高峰期,两车道的道路有时候可以四辆车并行,一些车后贴有"新手上路,请多关照"的车辆,丝毫不用别人关照,只见他们在车从中钻来钻去,毫发无损。有些车俩公然在双黄线调头觉得很正常。很多时候人们沿车龙蹭啊蹭啊,到了跟前,原来就是两辆车轻微地刮蹭,车主则互相争执不下。还有,遇到红灯时前面停了几辆车,有些司机总想尽一切办法往前挤。堵车时,砖头似的缝都恨不得把车开进去,总想抢在别人之前。斑马线是行人过马路的专利,有多少司机会把斑马线让出来给行人?至少记者遇到不多。我们应该反省,有多少次堵车是毫无意义的抢行造成的,又有多少堵车是因为司机互不相让。开车时少超一会儿速,少轧一次双黄线,多留一些斑马线,老老实实遵守交通规则,也许就能离堵车远些,哪怕只有一点点。
观察记者(实习) 傅宏波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