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过去的2003年,降价成为国内大多数汽车企业和品牌的不二选择。老车型降价,上市不足一年甚至半年的新车型也降价;经济型家庭轿车降价,中高档商务轿车也降价。几千元已经不算什么了,动辄就是上万元地大“跳水”。一年间,不少车型的价格已是一降再降。
有人说,价格是一个杠杆,可以撬动市场和产品的两极。围绕价格这个杠杆,一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很多耐人寻味的现象:一是经销商在汽车价格变动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加价也好、降价也罢,“经销商行为”成为汽车厂家惯用的解释;二是有些车加价还要排队等着买,有些车却是降了价门前依然冷冷清清,品牌、营销、服务等的功效,开始“藐视”价格杠杆的“神奇”。
汽车在中国日益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的同时,中国汽车市场“卖方说了算”的历史也成为了过去。曾经与国产轿车相伴多年的许多这基金那费用,已经被“改善汽车消费环境”的呼声所取代。2003年,围绕汽车价格发生的一切不过又一次告诉我们:市场的力量正在日益强大,消费者对汽车的价格以及价格之外的东西都有了更多的发言权。
面对越来越令人眩目的中国汽车市场,哪个汽车厂会放弃“掘金”的大好机会呢?市场上的汽车厂家、品牌、车型越多,消费者选择的权利就越大,消费者和汽车厂家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有了种博弈的味道。2004年,消费者和汽车厂家之间的博弈,肯定很有情趣。(孟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