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驾车出游隐患重重 自驾游切莫成“夺命之旅”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4日 09:44  解放日报

  “不跟团队走马观花,呼朋唤友自驾出游”的旅行方式现今在有车一族中倍受青睐。但有过自驾出游经历的朋友都遇到过或大或小的尴尬:当你开着一辆车,在异地他乡出现问题时,再小的麻烦都可能会变得异常棘手。更何况,目前对于“自驾游”出游方式并没有太多的规范,出行过程中存在众多隐患,原本惬意的旅程不经意间甚至就会变成惊心动魄的夺命之旅。

  日前,北京某一著名俱乐部组织了一次自驾车“远征内蒙古额济纳旗”大型活动,不料活动第一天就发生8死5伤的惨痛交通事故,引起轩然大波。在笔者亲历的几次俱乐部自驾游活动中,也曾发生过小如3车磕碰掉漆、大如10车连续追尾的事故。面对层出不穷的自驾游事故,越来越多的自驾游爱好者、行业从业者开始冷静思索:如何才能使自驾游成为真正的安全之行、自由之旅?

  出游隐患在哪里

  随着家用轿车的普及,自驾游这种随性出游方式广受欢迎是必然的,加上汽车制造商、经销商经常组织车迷会、俱乐部活动,使“自驾游”

  更加火热。然而,这种仓促间凑成的车队,总会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

  首先,出游车队中的车友驾驶水平参差不齐,成为车队事故的最大隐患。在自驾游过程中,车队既要途经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又要在高速公路上飞速驰骋,对车技的要求便非同一般。在车队行进时,由于要求保持整体性,路过拥挤的交通要道时,技术稍差的车主在超车、变道时难免与其它车辆磕碰。这种程度的磕碰,平日也许仅仅对车辆造成损伤,而在全速行驶状态下却经常会以生命作代价。

  另外,在高速公路行驶时,10辆车组成的车队至少会拉开2公里,车队之间难免会有穿插。在高速超越过程中,由于新手的驾驶技术、路况的复杂程度等诸多原因,最容易发生车祸。而出游时壮观、整齐的车队还经常会引起行人驻足观看、车辆尾随,因而此时也最容易导致追尾现象发生。

  其次,活动前期准备不充分、车主的装备不够精良,也是出游不安全的因素之一。自驾游中,一些较大型的俱乐部和车迷会在出游之前会先考察路线,配备对讲机、常用药等。然而更多的短途自驾游、特定品牌的车迷会一般都“轻装临时上阵”,车主来了就出发,有时甚至连

  最基本的对讲机也不配备。笔者最近参加过一次品牌车自驾游活动,10辆颜色各异的车一路前进受人注目,让不少车主自豪不已。然而,这样的车队竟然没有任何安全装备,又缺乏必要的通讯设备,在判断各个车辆之间的行驶状况时单单靠反光镜。以至其中一辆车因发生交通事故被警察中途扣留了,但车队竟然并无察觉。

  自驾游出行,驾驶员的身体状况也值得关注。据研究表明,自驾游中连续驾车时间不能超过8小时,加上休息时间,至多也只能限制在15小时以内。然而,有不少自驾游活动连续驾车时间常达到12小时以上,“本本族”和一些新手面对如此高强度的驾车,也很容易导致事故发生。

  准备充分是关键

  为了使自驾游活动成为安全之旅,事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据悉,国外一些自驾游活动,主办方都会事先投入一定资金进行周密策划和组织,对参加活动人员的驾驶水平进行前期摸底和培训,在旅行过程中配齐装备,甚至会有随行的医生。这种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做法,值得国内汽车俱乐部、车迷会借鉴。

  出游前,车主必须对车辆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检查和维护: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润滑油是否充足,底盘、刹车、方向、轮胎、悬挂装置等是否工作正常,总之,车的性能必须达到良好状态。而出行之前,组织者则需要确定行车路线和休息站点,准备一个周密的计划和路线图,把路上碰到的问题尽可能考虑到。必须带上备胎、机油、冷却液以及千斤顶、拖车绳、钳子、扳手等修车工具。最好再装备一些应急装置,如急救药箱、应急灯、指南针、警示牌等,以备不时之需。

  车在路上人要细心。应随时注意车辆各种运行状况,听发动机运行的声音,看监测仪表,闻电线、离合器、刹车片是否出现异味。途中休息时,还应环绕汽车检查一圈,以便及时排除轮胎、制动、转向等方面的小问题。组织者在行驶过程中还应及时注意是否有车辆掉队,并适当安排休息时间。

  让自驾出游更安全、自由、舒适;让心灵和爱车在青山秀水间穿梭往来、停靠休憩。———这样的生活意境需要每一位自驾游者、每一家汽车俱乐部的悉心营造。安全的自驾游,才能真正为我们拓展出一片与众不同的休闲空间。

  沈新华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