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内汽车消费市场而言,年300万辆生产规模是高还是低?
●我国汽车产业市场有多大,是960万平方公里还是全世界?
上一期,本栏目从承认前提出发,分析了汽车投资过热现象。其实,汽车投资热这个前提,本身就值得推敲。汽车投资之所以让某些人觉得热,除短时间集中了大量的资金外,另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将来的汽车产能将大于销量。
那么,中国汽车的产能到底有多大?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到底有多大?所谓的汽车投资过热的前提到底能不能立住脚?
大约从去年开始,随着更多的汽车开进中国家庭,大量资本进军中国的汽车行业,各厂家的产能随之翻番:广州本田明年产量翻番达到24万辆;2005年,一汽—大众计划产能达到60万辆,上海通用计划产能达20万辆;2007年,上海大众的产能将从目前的35万辆提升到70万辆……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轿车产能已达300万辆以上,大大高于市场容量。
300万辆这个数字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外人不得而知。但对此,记者认为还有另外一种更简明的算法。
以2002年为例,我国共生产了120万辆轿车,约每1000多人拥有一辆新车。在美国,当年汽车销量为1700万辆,约每16个人拥有一辆新车。我国的GDP是美国的1?10左右,按此计算,我们应该每160人一辆新车,那么,我国汽车市场的容量应在每年800万辆左右。区区的300万辆,怎么就算出个过剩的结论来呢?
还有,汽车市场又如何界定?是960万平方公里,还是全世界?
可以说,汽车行业对加入WTO是最当回事的,不少人整天嚷嚷着WTO,计算着WTO的最后保护期限还剩下几天。难道WTO只是单向的?只为国外汽车巨头进入中国打开了通道,我们的汽车就不能卖到国外去?外国消费者就不能为消化中国汽车产能作一点贡献?
似乎国内的一些权威机构和权威们不敢如此奢望,可是,外国权威们却已经将这一趋势描述得明明白白。美国《底特律新闻》的汽车专栏作家保罗.李纳特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处在成为顶尖汽车市场的门槛》的文章,他说: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三五年内,第一批少量的廉价中国汽车将可能出口国外。它们也许会是一些价格低廉、设计陈旧的经济型轿车,在制造的品质上可能不及日本与韩国。但是,用不了多久,中国就有可能生产出外观时尚、做工精细、价格合理、具有竞争力的汽车,完全有资格与日本、韩国、德国和美国的同类产品比肩而立。
保罗.李纳特描绘的第一步已经实现。前不久,上海港又有2300辆中国制造的挂国产品牌的汽车运往中东地区。以中国制造业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和发展水平,保罗.李纳特描绘的第二、第三步完全有可能实现。
除了外国权威的描述,我们还有榜样在前。日本和韩国的汽车制造业在起步时也是怯生生的,当年销往国外的汽车质量和中国现在外销的汽车差不多。1990年韩国推出第一辆自主设计的王子牌轿车,5年后产量达到254万辆,出口110万辆,几乎占到一半,在世界汽车出口国排名第六。5年之后,如果中国造的汽车也有小一半出口,中国汽车的市场容量将增加一倍左右,那么,我们又要用多少产能去满足它?800万辆再乘以2?(本报记者潘承凡)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