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浪网友:我觉得现在很多人在认识上有误区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0日 11:13  新浪汽车

  2003-11-20 09:59:46新浪网友发表评论 IP:68.20.183.*

  我觉得现在很多人在认识上有误区:

  一、堵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北京堵车的因素很多,但根本原因我认为就是车多。只要车辆达到一定密度,堵车现象必然出现。美国的大中城市,堵车都时有发生。我读书的城市匹兹堡,人口从当年的60万缩减到30万,上下班高峰期仍然堵车。只不过因为路网密、单行线多,很少堵死。至于芝加哥和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堵车更是家常便饭。甚至连新泽西到纽约的铁路都是问题不断。波士顿历经十余年打造的地下交通系统,投入运营之后也并不能完全消除堵车现象。一般来说,系统越复杂,可靠性越低,这几乎是常识。

  二、治堵的目的是什么?

  治堵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根本的目的是让尽可能多的人方便、快捷、安全的出行。如果因为治理机动车辆拥堵而让北京路更难走、车更难骑,我认为那就是南辕北辙的做法。北京现在的道路设计、城市建筑规划布局已经给行人带来很多不便,即使就是到对面马路也要上天桥、下地道,甚至能为过马路多走一里地。正是因为这种种不便,才造成行人乱穿马路、自行车汽车混行的的现象屡禁不止。逛街,作为城市里一种主要的休闲功能,在北京已经几乎变成受罪。大家都谈治堵为了奥运,我不能想象,一个不能逛的北京对海外游客来说还有什么吸引力。这样的城市,堵不堵又有什么意义?

  公共设施的作用就是服务于公众。不应该顾此失彼,为了解决交通而造成新的社会不公。自行车一族,本来就大多是弱势群体,他们的权益,更应该得到重视。从另一方面说,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行人跟骑车人的问题,帮助他们更方便的出行,井然有序的交通定然成为空谈。再者说,自行车本身在缓解公交压力方面也功不可没。如果这些人都坐车上下班,别说准点,一上午都堵在路上也绝对不是没有可能。

  三、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既然堵车不可避免,治堵的目标也不应该是彻底消除堵车现象,这样做从成本角度也不可取。我觉得比较切实可行的标准是平常时间主干道车速达到65公里以上,上下班高峰期保证25-30公里。堵车本身不可怕,一个红灯有十几辆车等在那儿就显得有点堵。关键是不要堵死,尤其是避免因为一场小雨小雪就能造成的瘫痪。车行缓慢是正常的,只要不堵死,达到一定速度就不怕。如果驾车人都对这点做到心中有底,强行、超车的现象就会减少。现在的情况是大家唯恐一堵就死,所以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慌了,结果越乱越堵,越堵越乱。

  本着这个原则,有几个具体建议:

  1。宏观上控制出行车辆的数量,比如鼓励搭车,让市场调节停车费用等等。

  2。鼓励自行车出行。具体措施可以包括修建自行车专用道,自行车用过街桥或地下道,设置自行车左转灯,鼓励开发时速在25公里以下的电动自行车等等。

  3。应对突发情况,在某些堵车高发地段划定临时单行线,由值勤交警协调控制,并在相应路段设置警示灯,保证交通疏导,堵而不死。

  4。降低一次性施工规模,减少路路修,路路不通的情况。而应该尽可能保证修一片通一片。如果修一个路口或一个桥就能解决的交通问题没必要一次修两个路口获两个桥。道路系统的改善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现在北京市政府给人的感觉是钱我们有的是,就看能不能拿出方案了。我觉得这种时候最容易出现花钱不办事的结果,路修得很多,但就是通畅不了。实际这些年的情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北京的交通规划,不可能有最优方案,只能边走边看,边修边看。摊子铺得太大反而容易失控。

  5。为城市设置机动车总容量上限。可以根据各区自身的情况分头进行,以鼓励公司和居民往卫星城发展。北京城的大饼不能再摊了。现在的北京,已经变得很没有亲和力,不再适合居住。

  交通,作为城市的血脉,奠定了一个城市的性格基础。我梦想的北京是一个轻松、亲切、优雅的城市。

(编辑:苏雨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