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则》“开闸”
“洋车贷”抢先试水
10月4日,《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颁布,11月12日,《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翩然而至,此举被视为汽车金融公司设立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的标志。中国入世刚刚两年,跨国汽车巨头们期待已久的机遇就这样接踵而至:自此可堂而皇之地插足中国汽车信贷,与国内商业银行共享这块令人垂涎的硕大蛋糕。
中国银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高传捷表示,从13日开始,符合条件的投资人就可以向银监会提交申请,设立汽车金融公司。1998年就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的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随即提交了申请,成为首家在中国正式申请汽车信贷服务许可证的国外汽车信贷公司。据悉,此前已有20多家投资商向银监会表示了申请意向。
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国际业务执行副总裁理查德·克劳特毫不隐讳自己对这块蛋糕的欲望。他表示,在全球,汽车制造商70%的产品是通过汽车信贷方式销售出去的,而目前中国仅有15%-20%,通用汽车非常看重中国汽车金融领域的市场潜力。他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的汽车金融业务将增长60%-80%。
据介绍,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计划与其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上海汽车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成立合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地址选在上海,将首先为通用汽车与上汽集团的合资企业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产品提供销售支持,通过上海通用授权经销商网络提供汽车批发和零售信贷服务。
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很快就可以享受到“洋车贷”的服务。根据《细则》规定,新设立汽车金融公司要经过筹建和开业两个不同阶段,银监会将在受理筹建申请后6个月内作出是否批准筹建的书面决定。拟设公司筹建工作结束后,还要向当地银监局提交开业申请,银监会又将在受理开业申请后3个月内作出是否核准开业的书面决定。以此推算,首家汽车金融公司的正式开张最短也需要9个月,即“洋车贷”开门纳客最快也要等到明年金秋时节。
与此同时,福特、大众、丰田等国际汽车金融服务巨头也正在积极申请中。据了解,国内目前拥有100多家汽车生产企业,而业内人士估计市场上最多出现20家左右的汽车金融公司,不过这些公司通常只为自家血脉的汽车品牌做贷款,因此一些国内小型汽车企业还需要通过银行向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但并不排除它们联手寻找一家大的汽车金融公司形成代理联盟的可能。
“零利率”无望
“洋车贷”法宝几何
《细则》的出台让准备贷款购车的消费者又多了一种选择,但也打破了他们关于“零利率贷款”的美好梦想。
在《细则》尚未出炉之前曾有业内人士预言:利率和增值服务将成为“洋车贷”和国内商业银行争夺客户的重要竞争法宝。而亮相后的《细则》却明确规定,汽车金融机构发放汽车贷款的利率被锁定在“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利率基础上,上下浮动10%-30%”,这意味着汽车金融机构在国外惯用的与商业银行比拼利率的优势在中国已不复存在。
国内首位汽车金融博士王再祥就此分析指出,有实力的国外汽车金融公司进入后将会采取其它的变通方法让消费者得到实惠,在售后服务上做文章、在销售价格上让利都是其常用手段。他表示,尽管央行也允许商业银行在法定利率基础上上下浮动10%-30%,但从以往来看国内商业银行最多优惠10%,而国外汽车金融机构完全有能力充分利用这个利率浮动范围。基于中国消费者对价格十分敏感,汽车金融公司内部的降低利率的压力也非常大。无论从市场需求还是从经营手段上,汽车金融公司都可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惠合理的利率。
他进而指出,存贷利差并不是汽车金融公司的惟一利润来源,代理保险、提供售后服务、对经销商进行中短期的融资,汽车金融公司比银行的汽车消费贷款有着更广泛的获利手段。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外资汽车金融公司在现有融资渠道下难以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他们在中国开展业务需要人民币,融资是摆在这些汽车巨头面前最大的难题,如果通过同业拆借发展业务,很可能使利率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根据规定,汽车金融公司不能从事汽车租赁业务,而这项业务恰是国外很多汽车金融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汽车金融公司也不能设立分支机构,而且只能从商业银行贷款,这些规定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开展。在资金、体制、信用环境都不完备的前提下,外资汽车金融公司只可能小步前行,最实际的做法就是用有限资金,拓展最有价值的客户群体。
中国工商银行有关人士表示,汽车信贷市场在引入新的竞争之后,无论是银行还是各种汽车金融公司,为占领市场肯定都会想方设法推出各种优惠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原本一统车贷江山的中资银行可以通过转变单一业务模式,比如消费者在中资银行汽车贷款,银行可以给消费者信用卡、住房贷款利率的优惠,用庞大的金融体系赢得竞争。
征信体系缺失
汽车金融公司需过险滩
在诸多相关资本对汽车金融公司跃跃欲试的投资热潮中,有一组调查数据依然令人触目惊心:目前私车贷款约30%违约还款,10%的汽车贷款难以收回,以致多数保险公司在车贷险上亏本经营。仅以北京崇文区法院为例,其近期受理的此类案件已达50起,涉案金额超过千万元。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贷款人拖欠或不还款原因很多,但从已发生的保险索赔案来看,群发性、区域性和故意性拖欠、蓄意诈骗者占多数,根源就在于中国长期缺乏一个完整、系统、合理的个人征信体系。
此前曾有观点认为,历经百年风雨的国外汽车金融公司在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上的经验远远超过国内商业银行,我国即将诞生的外资或合资汽车金融公司完全有能力根据不同的顾客制定不同的利率,即对优质客户给予低利率优惠,对高风险客户给予高利率限制,以此从国内商业银行手中抢食车贷份额。然而,在目前中国个人信用体系仍很不健全的背景下,国外汽车金融公司的上述优势则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虽然对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前景表示乐观,但从《细则》中不厌其烦罗列出的诸多监管原则和具体举措来看,银监会已把对汽车金融公司的风险管理作为重中之重。在合规性管理规定的6个指标中,对单一借款人授信比例、对最大10家借款人授信比例、对单一股东及其关联人授信比例这几个指标尤为重要。银监会试图通过这些指标,促使公司防范风险过度集中,有效控制关联交易,防范恶性关联交易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据悉,银监会对汽车金融公司个人消费贷款、机构贷款和其它资产实行五级分类制度,并按分类结果及时足额提取损失准备;以10%为资本充足率最低标准,即按资产分类结果计算出资本充足率,每一个正常经营的公司都必须达到资本充足率10%的要求;对资本充足率实行浮动性管理,即监管部门根据风险状况和风险管理能力,可提高单个公司资本充足率最低标准,实施更高标准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资本充足率低于规定标准的公司,其业务将实施强制性管理,即对经营管理不善或内部管理控制不力的、资产风险较大的或资本充足率在限期内达不到要求的公司,监管部门有权要求有关公司进行业务整改或暂停其部分或全部业务、进行停业整顿等。
即将诞生的汽车金融公司时下虽然必须面对征信体系缺失的挑战,但银监会有关负责人依然表示,“我们相信,随着个人征信系统、担保法律法规及车辆抵押登记等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经营环境将逐步得以改观,汽车金融公司将会逐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本报记者刘金霞)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