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日德尔福停止向奇瑞供货的消息被媒体披露,奇瑞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人们不禁要问,奇瑞这是怎么了,从侵权之嫌到与上汽的分分合合,近一年来,惹上身的麻烦事接连不断。这些难解的纠纷连旁观者看着都心烦,更不用说置身于旋涡之中的当局者了。恐怕尹同耀比任何人都盼望这不顺的一年快些过去,好在新的猴年到来时多为奇瑞祈些福气。
常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这次到了奇瑞这里,要改成“当局者烦,旁观者迷。”虽然事物的发展的确会存在许多变数,可奇瑞惹上身的“是非”有很多让人看不懂的谜局。
匪夷所思的消息来源
德尔福封杀奇瑞的前前后后就很让人雾里看花。
日前有媒体报道,以德尔福为代表的欧美大型零部件供应商以及日韩约70%的零部件企业已经决定停止与奇瑞的合作,不再为奇瑞提供汽车空调、转向泵等各种零部件,奇瑞在此前后的订单已经开始遭到拒绝。据报道,奇瑞销售部的一位高层曾表示,虽然这件事没有以很正式的、也不可能以文件递交奇瑞,但奇瑞现在面对的结果是这些零部件的采购已经面临更大的困难。
消息发布以后,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但谁也没想到首先站出来否定的竟是德尔福。“十.一”之前,很多记者都先后接到德尔福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健的电话,声称德尔福为几乎所有的中国整车厂商供货,除了加强延伸为跨国公司在华业务的服务,同时还全面发展奇瑞、华晨等国内客户企业。言下之意很简单,德尔福并没有封杀奇瑞。
接下来,奇瑞也断然否认此事,无论金弋波还是孙勇,态度都十分坚决。奇瑞的积极当然十分容易理解,此事对其有百害而无一利,越少人相信越好。可流传在坊间的一种说法又着实让人匪夷所思:被封杀消息的源头来自奇瑞内部!
有人说是孙勇故意将消息放风给某两家媒体,说是这位记者出身的销售经理太了解媒体了,不要钱的炒作何乐而不为?更有人说,听说了传言的詹夏来与尹同耀曾质问孙勇,孙矢口否认。
这当然都是传言,我们都是带着极大的怀疑去听。新华社记者出身的孙勇就任奇瑞销售公司总经理以来,业内对其的关注与争议从未断过,赞赏者有之,怀疑者有之,等着看结局的人更有之。甚至当时就有人断言,孙勇在奇瑞呆不到今年年底。孙勇的跨行业高升其意义并不单纯在于其本人是否有能力胜任销售一职,他高升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于奇瑞的用人机制。业内人士都知道孙勇是詹夏来“钦定”的,是其“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典型例子。孙勇这个典型立住了,也就意味着詹夏来成功了,奇瑞的用人机制是良性的,可以继续推广;反之,孙勇也许可以退到原来的起点继续做一个记者,但詹夏来的台阶可就不那么容易找了,其负面意义不仅是颜面问题。承载了太多意义的孙勇对于奇瑞的竞争对手而言,也许并不只是一个销售经理,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突破口、一个靶子。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猜度,事情的真相局外人可能永远不得而知。
谁在幕后?
双方当事人都极力否认,我们姑且信之,可中国还有句古话“无风不起浪”。
据消息人士讲,德尔福封杀奇瑞的最直接后果是,给奇瑞供货的供应商全都捂紧了钱袋,不再轻易答应赊账。这样看来,不管传言是真是假,其不利影响却是实实在在地在奇瑞身上显现了。所以有人说,“德尔福封杀奇瑞”事件像一记闷棍,在奇瑞毫无准备的时候袭来,虽不会致命,敌手用意之险恶让人心惊。
正在蓬勃发展势头上的奇瑞遇到了一个又一个“坎儿”,其遭遇让人颇觉悲壮。但仔细想来,一切其实又都在意料之中。两个车型,得罪了两大跨国汽车公司,人家岂能善罢干休?取道上汽那是自然,而且保不准还会采取其他途径。
德尔福前身为通用汽车的零部件集团。上世纪80年代,通用汽车决定将零部件分离出来。1988年,通用汽车成立ACG,迈出分离的第一步。1995年,ACG更名为德尔福汽车系统。1999年5月,德尔福作为一家完全独立的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其80%的营业额是由通用汽车带来的。目前这个比例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65%左右。
回顾德尔福的历史,使其封杀奇瑞的幕后力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把已经进了门的顾客推出去,此举无疑也会使德尔福的经济利益受损,同时还要冒着激起中国消费者民愤的危险,当然,除非会有更大的利益作为交换。
德尔福的公开否认显得意味深长,朝着奇瑞挥了一拳,又马上收了回去。是警告,是示威?行业内某权威专家的话很值得人思索:“碰一碰高压线,麻一下,吓一跳,但还不至于到死的程度。”
无奈的分手
据消息人士讲,奇瑞与上汽已正式分手。具体的分手方式,记者经过多方打探仍不得而知。上汽20%的干股退出后,奇瑞其他股东的股比势必要发生变化,但所有的股东都三缄其口。
我们可以想像上汽的无奈。原本以为“四不”前提下的参股占近先机,不仅多了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基地、丰富了产品序列,而且在与一汽的博弈中又多了一个分量不轻的棋子。谁知接下来奇瑞一次又一次把上汽置于万分尴尬的境地———先是惹恼了德国大众,由上汽掏了3000万马克作为赔偿,接着的QQ与SPARK知识产权之争又让美国通用好不恼火。上汽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两头都不得好,这种被“挤着“的滋味可以想见。所以上汽不得不与奇瑞分手,分了才能图得省心。
作为奇瑞,目前当然还不愿意与上汽分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继续维持婚姻对其都是利大于弊。有上汽夹在中间,美国通用还能“引而不发”,但与上汽“撇清”以后,接下来的事情就难说了。
奇瑞是非的是与非
关于德尔福“绞杀”奇瑞,我们宁愿相信这样的事实:德尔福表明的只是一种姿态,其背后还另有隐情。因为我们相信作为一个企业,德尔福不会那么做,停止向奇瑞供货既不经济,还会招致众怒,德尔福有那么傻吗?
所幸的是,德尔福已经出面辟谣。不然的话,就应验了某业内专家所言:“跨国公司提前向中国民族汽车工业举起了屠刀。”
奇瑞门前是非多,而且这是非还都不是一般的是非,着实让人为其捏着一把汗。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跨国汽车公司争夺中国市场的情况下,高举民族汽车品牌的厂家无异于“孤家寡人”,注定了命运多舛,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不可测的艰难险阻。但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奇瑞这“孤家寡人”也并不是在孤军奋战。
现在有很多人大骂奇瑞。我们知道,作为一个新成长起来的企业,总会有一些问题。但有一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明白,如果我们把奇瑞骂死了,最终得利的是谁?
《中国汽车报》(2003年10月28日第05版)
□本报记者贺北时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