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业还能火多久?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7日 10:00  经济观察报

  如果说去年最火的是电信制造商和运营商的话,说今年最火的是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恐怕不会有人反对。但是最近几个月读到的东西却让我又有了一点小小的担心,汽车业现在很火,但还能火多久呢?

  疑问来自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新车降价。刚刚上市几个月的新车就大幅降价,降幅之大、竞争之惨烈让人不禁依稀想到了当年的空调价格大战。当然降价归降价,理由从来都是令人信服的“因产能增大,成本降低,返利消费者”,“巩固我们市场上最热销车型的地位”。不仅如此,事前事后的保密工作更是令人敬佩:降价前表示决不降价,降价后表示很长时间内决不会再降价,降价是经销商行为和厂商无关,让人从心里感谢制造商的善解人意。但是一方面宣称车型热卖另一方面却又大幅降价却和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企业永远都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有了小小的抵触。本来嘛,买的抢着买卖的却还要降价卖这样的理由的确不是那么令人信服。

  第二:产能过剩。前几天看到的一份摩根、高盛关于中国汽车行业的研究报告验证了我的这个想法。该报告称预计到2005年中国汽车的生产能力将超过市场实际需求100万辆。中国去年全年的汽车销量刚刚好是100万辆。但更加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国内汽车制造商对此竟然都不以为然。不过让我有点担心的是那多出来的100万辆车该怎么办。不说别的,单是那100万辆车所消费的钢材恐怕就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更不要说现在国内大多数的汽车用钢是国家外汇用真金白银换回来的了。市场当然需要充分的竞争,但恐怕需要的也不是重复建设和局部投资过热所带来的竞争。

  前一段时间看到一篇报道大谈汽车业跨国巨头本土化将给中国的汽车工业带来多么大的帮助云云。我不敢同意这种观点,我一直认为,世界上第一流的企业卖品牌,第二流的企业卖技术,第三流的企业才卖产品。尽管有些偏激但是每当有跨国公司提出要在中国采购多少多少美元的时候我仍然会有“他们从中国采购了产品再回来卖给我们技术和品牌”的怀疑。从年初的丰田状告吉利侵权,到前些日子的通用和奇瑞的QQ之争,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本土制造商和国外跨国巨头之间正为着双方矛盾的总的爆发不断孕育着自己的力量。

  北京朱伟一

(编辑:李颜伟)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友新闻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