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中国汽车业入世第2年:国外车商别抱怨中国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5日 13:05  财经时报

  有眼光的国外大汽车商应该在中国投放中国人喜欢的车型。不拿新的技术、产品进来,就不能抱怨中国市场

  本报记者沈小雨

  前外经贸部部长助理徐秉金曾代表中国国家工业系统参与中国“复关”“入世”的谈判。在中国入世两周年前夕,在向《财经时报》谈及中国履行汽车领域的开放承诺以及入世对中国汽车业的变化时,他的态度是既满意,也担忧。

  满意的是中国正在认真履行有关的开放承诺,入世也没有给中国汽车业带来很大的冲击;担忧的是新一轮汽车业投资热,可能引发产能过剩的危机和由此造成的投资风险,以及中国入世后某些部门非市场化的管理手段。

  外国业者有两个抱怨

  徐秉金介绍说,他了解国际上对目前中国汽车业有两个不满意,一是不透明,二是过剩。

  所谓不透明,是指外国汽车业者想要知道,中国每年进口汽车递增15%,进口的都是哪些车?都给谁了?是否真的增加15%了?从加入WTO那天算起,每年60亿美元进口额的递增,外国人要求公布情况,要透明。

  所谓过剩,是外国汽车业者抱怨中国汽车厂太多,担心都搞汽车会造成滞销。

  徐秉金认为,现在看来中国加入WTO后,对汽车市场的影响并不太大,抱怨的就是这两方面的东西。

  对于透明度,应当不是问题,事实上中国已经公布了承诺,至于承诺履行到什么程度,要看市场,看产品自身的影响;至于过剩,现在也谈不上,目前汽车市场形势比较好,不管什么企业出品的车型,都能卖出去。

  徐秉金说,有眼光的国外大汽车商应该在中国投放中国人喜欢的车型。不拿新的技术、产品进来,就不能抱怨中国市场。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处在成长发育阶段,还不完善,国外投资者到中国市场,必须先了解中国文化,了解老百姓的消费心理,不能按自己的观点来抱怨投资环境又变恶劣了。

  从中国汽车产品结构来说,中低高档次的车型都有了。谁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认识好,谁就领先;谁光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即使一时获益,以后被淘汰也是在所难免,只能怪自己。

  投资过热要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

  徐秉金认为,面对目前汽车项目一哄而上的局面,只能依靠市场的办法来解决。

  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一些指导性法规,给企业指明方向,要不要干,应该怎样干。要提醒它们干多了要吃亏,这就是政府的作用,不能强调用审批去限制。特别是搞个零部件企业、合资企业都要去审批,这就没有必要。

  他个人认为,汽车不是所有人都能搞的,暂时拼拼凑凑,利用这个市场的机会干一些也许还可以,但如果没有大量投入是站不住脚的,特别是没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根本不行。

  加入WTO后,中国车不强调国产化了,把国外先进的东西引进来,变成自己的,在这方面下工夫才行,拼拼凑凑搞汽车,一年搞万把辆、几千辆,中国人不是不能搞,但这永远长不了,质量保证不了,安全保证不了,可靠性保证不了。这种车在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卖得挺快,就是因为便宜,适合中国人口味,但是否安全可靠,是否达到汽车企业的标准还很难说。

  在谈及取消非关税措施后的管理问题,徐秉金认为国外有许多成功的办法可以借鉴,比如韩国,采用高消费税等手段抵制汽车进口,私人购车如果不是韩产轿车而是进口车,消费税要高出好几倍,另外还要出示每年收入的证明和纳税证明。谁愿意亮出自己的家底?进口车自然就进的少了。

  徐秉金说,以前国务院机电办发明的登记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当年WTO谈判时,国外的谈判对手就问,中国方面答应取消配额了,但采用登记制,我们认为是变相的非关税措施。我告诉他们,登记制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办法,大家都可以采用,中国为什么不行?对方又问中国为什么要登记?我说,登记是为了统计。对方说有海关统计,为什么你们还统计?我说,海关是事后的,我是预先的统计。对方无话可说。”

(编辑:苏雨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