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交通进入“霜冻期” 国际奥委会提出质询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3日 18:53  青年参考

  北京交通进入“霜冻期”

  国际奥委会委员彼得·塔尔伯格于今年10月中旬提醒中国:“从现在起,北京就需要特别注意交通状况。北京现在的交通存在问题。我认为,这将是你们筹备2008年奥运会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塔尔伯格说这番话的前几天,北京因为一场秋雨又经历了一次交通麻烦。北京的交通拥堵,由于每个出行者的切身体验和媒体的报道,已经成为从官员到百姓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正在为2008年奥运会而破土动工的北京,经历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第三次大规模的交通拥堵,城外驾车一族为进城犯难,而城内的交通,也常常“肠梗阻”。

  8月4日,北京市交通管理局对外公布,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200万辆。而在先前的规划中,这个数字应该到2010年才出现。同时,交管局把北京的交通状况描述为“市区路网处于过饱和状态”,并预计到2008年,北京的机动车将达到350万辆。

  北京与奥运的“脐带关系”

  华馨公寓是紧邻奥运村的一个高档住宅区,奥运会专用地下通道的出口正对着小区大门。据记者了解,奥运会期间,小区的居民可能要面临不许使用私车上街或不许开车通过奥运会专用通道等问题。“现在我们小区路口的交通非常差,向东向西都堵车。虽然我们这里几乎每个家庭都拥有一辆私家车,但还是有很多人无法开车上下班。”华馨公寓的两位住户向《青年参考》记者抱怨。

  “北京的奥运村离市中心只有10公里的路程,它和其他奥运场馆的规划建设被纳入到了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之中,类似于一种‘脐带关系’,这使得奥运会对北京市民未来生活的影响举足轻重。这种紧密的连带关系,在以往奥运会主办城市中是比较罕见的。”一位做过多年奥运报道的体育记者告诉《青年参考》。还有人担心,未来的奥运会场馆建设会产生大量的车流并影响道路交通,这可能会给北京市民的出行带来不利影响。

  北京沉着应对质询

  2001年7月的莫斯科。面对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委员就交通问题的发问,北京代表团作答:“我们会修公路,还会修铁路……,还有我们的地铁……,我们的城市非常鼓励用自行车……”

  转眼过去了两年,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关于交通问题的对话一直没有中断。“北京的交通问题在于车辆太多,可以采取限制用车等办法加以解决。这不仅是办奥运会的问题,也是城市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上个月在北京参加了2008年奥运工程项目评审会的北京奥运会协调委员会委员吴经国说。

  而北京奥组委方面,交管局副局长于春全在面对国际奥委会交通专家的质询时保证:“到2008年,30%至40%的市民出行将通过轨道交通来完成,这将大大减少地面交通的压力。”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向国际奥委会官员和北京市民这样勾勒5年之后的交通图景:“到2008年,北京市民60%的人出行将选择公共交通,20%的人选择小汽车,20%的人骑自行车出行。”

  本报记者吴珊发自北京

(编辑:苏雨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