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这个品牌一定会重生--访劳斯莱斯汽车亚太区总裁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9日 09:39  经济日报

  2003年是劳斯莱斯易主宝马的第一年。盛极而衰的劳斯莱斯,1998年3月,以7亿美元的价格,与宾利一道被出售给德国大众公司。未料,操作有误的大众只是买下了劳斯莱斯的科努工厂,后来居上的宝马则成功地将劳斯莱斯的品牌在四年后收入囊中。一场历时四年的闹剧之后,大众抱憾留下了宾利,未来无疑将与劳斯莱斯正面对决;劳斯莱斯在被人短暂“领养”的日子里,体味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无奈;宝马虽将劳斯莱斯曲折留下,但只能在对过往辉煌的缅怀中负重前行。

  如今已将触角伸向中国的劳斯莱斯是否还能担当得起曾经的盛名,我们不得而知。当记者与他们谈论起如今面对的逆境与变数,一如既往的从容与坦率,到是颇让人赞赏。日前在北京全新开业的劳斯莱斯展厅,记者专访了劳斯莱斯亚太区总裁科林凯利先生。

  记者:2003年是宝马接手劳斯莱斯的第一年。

  传说去年还在大众掌管下的劳斯莱斯全球销量仅有300辆。我们很关心宝马会给劳斯莱斯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科林凯利:大众在接手劳斯莱斯后,既然知道它不是自己的,就不会在销售方面花更多的力气。今年,是新劳斯莱斯启动的一年,计划全球的产量不超过1000—1200辆。我们也不准备公开谈论至今完成了预定销量的多少,现在所能说的是,市场反应很好,没有偏离既定的计划。新建的劳斯莱斯工厂是宝马集团中最先进的工厂。

  记者:新工厂的建设具体情况如何?新工厂的投入源自宝马还是劳斯莱斯自己?

  科林凯利:其实我们用的是同一个口袋的钱。

  新工厂两年半前奠基,设计产量不超过1200台,第一辆全新的劳斯莱斯于2003年1月1日出厂。工厂非常环保,厂房的屋顶完全覆盖着绿色植物,仅仅是厂房建设,我们就投入了6500万英镑。

  记者:现在关于劳斯莱斯是否还是世界最著名品牌的争论还在继续。您刚才也提到“新劳斯莱斯”这样的说法,能否表述得更具体些?

  科林凯利:新劳斯莱斯计划始于1998年7月28日。它不仅生产出了一款新车,还创建了一个新工厂和一家新公司,规划的每一个细节都遵循了莱斯爵士的遗言———至善至美。新劳斯莱斯忠于原有的品牌文化,我们认识到,现在只有惟一的机会使这个历史悠久的产品重生,希望它能超出所有最初对它是一辆“加长宝马”人的预想。现在的代理商网络、品牌形象都是全新的。宝马给了我们相当大的自由度。

  记者:一般来说,只有衰落后才会有重生的意念。您会回避劳斯莱斯的这种衰落吗?

  科林凯利:这中间确实有衰落的阶段。不论是在品牌、销售或是创意都走了下坡路。如今,劳斯莱斯更像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车的概念了。1930年—1940年是它最辉煌的时期。现在全新的劳斯莱斯是我们惟一使这个品牌重生的机会。

  记者:能给这种“重生”一个时间表吗?

  科林凯利:重生是一个需要演变的过程。拿盖房子做比喻,只能说,基础打得很稳,我们毕竟用了四年半的时间来筹划。但要把这个过程现在就描述的很准确,目前很难。我们只想说,“小孩”出生后,反应还不错,至于其他的,也许你们更有发言权。

  记者:劳斯莱斯会不会因为困境而改变“为少数人服务”的宗旨?

  科林凯利:一定不会。这是品牌的精髓。如果宝马把它买回来却要使它改变,不如不买。

  记者:中国消费者对劳斯莱斯既熟悉又陌生。

  您如何向中国消费者诠释这样一个超豪华的品牌?

  买劳斯莱斯究竟买的是什么?

  科林凯利: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买的是独一无二、尖端的科技、工艺、设计。每台车几乎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觉得自己在这个市场上没有竞争对手。从情感上来判断,买到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劳斯莱斯的车主,有钱那是一定的,而附加在劳斯莱斯品牌上,是对眼光和品位的肯定,也是不会随潮流而变动的。它的价值很稳定。

  记者:英国本土汽车企业———美洲虎,陆虎相继被外国公司收购,劳斯莱斯也最终易主,有人认为,英国自主的汽车工业已画上了句号。而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却要在强大的外资背景下,艰难地寻找自主之路。您能评价一下自主的意义吗?

  科林凯利:我想,无论是劳斯莱斯,还是英国汽车,只占目前世界汽车工业很少的部分。我们对于中国经济内部架构也不甚了解,所以在这里不方便评论。

  记者:北京劳斯莱斯展厅开业后,随后上海、广州的展厅也会相继开业。据说,在北京,已预定出了好几辆。劳斯莱斯如何看待中国这块市场?

  科林凯利:亚太区市场大概占我们总销量的20%左右。我想声明一点,这里所说的亚太区,包括了从中国到新西兰,印度到日本的地理区域。中国目前在我们设想中是50台左右的销售目标,大概占全球目标的5%。我们经过市场研究已发现,目前中国对高级消费品的需求在攀升,一些民营企业家是我们很重要的客户群。

  (文/本报记者童娜)

(编辑:李颜伟)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