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关于汽车的杂想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3日 09:41  网友:wanggouqingxa.vip

  新浪网友:wanggouqingxa.vip

  国庆长假,由于西安没完没了地下了一场透雨;再加上平日里工作比较辛劳,我是决心在家里渡过。于是就找来一些有关汽车或无关汽车的书阅读起来,所思所想总能与汽车相联系起来,偶有感想也随手记下。

  尽管汽车早在1886年就由德国人卡尔.本兹发明出来,但是,真正意义上的量产是由美国人享里.福特完成的。当时,福特造成的车拥有四个轱辘,这个借助内燃动力行使的怪物并不被人普遍看好它的发展前景;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精益与艺术完美结合,汽车的应用功能和观赏功力愈益在整个社会膨胀着,终于在不久后的美国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于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美国的三十年代刚刚经历了一场经济的大萧条,整个社会都象是得过大瘟疫一般低迷和迷惘;1932年汽车开始进入美国的中产阶级的家庭。这一年,美国正在经受由人的精神的迷惘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放荡和糜烂。当年,美国的私生子出生率增长了30%以上。精神上的消沉需要更广泛的发泄,因此,当汽车真正成为一种时髦并且应用为生活和虚荣的工具时,事实上汽车成为了美国社会从“性解放”到思想上的全面解放的助推器。汽车的巨轮客观上一方面促进了美国工业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扩展了美国“性解放”运动的席卷之势,使这一风潮经久不衰。

  直到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的这一疑难杂症已发展到不得不向中学生发放避孕用品的程度。在这一过程之中,谁能说得清汽车在多大程度上加快了它的漫延速率?恐怕是一笔永远也算不清的糊涂帐。但是有一点是毋庸质疑,美国汽车工业在旺盛需求的刺激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汽车工业而进一步地优化了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体系。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们内在的特质,这种环境因素的侵袭作用有时的确是无法按照规格化的方式操纵,这不是社会性的人为因素所能左右,而是天地造化给予汽车的机遇;或是汽车给人的警示。

  因此,汽车从一开始给予人们就比交通意义更加丰富多彩的东西——真切的广阔的空间和行动的自由。自由随着间空的拓展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摆脱地域束缚的人类在对全新时间和空间的感受中不断地发现着新的生命乐园,由此而激发出新的创造的热情,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由汽车而衍生的生活方式以及进一步的欲望又最大限度地推动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形成人与车的和谐共荣。

  那个时代的车身造型完全反映了当时的时尚要求和心态。

  譬如六十年代里风靡一时的林宝坚尼纯手工跑车——线条流畅,轻盈华贵。车的前盖出奇地长,而且精心设计了一些附合人体突现的槽道,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女人躺在上面的想像,它象是一款传导欲望的播种机扇动得整个美国的躁动。于是,在美国宽阔的乡村公路上,道路没有终点,一个身材妖娆的女郎仰面躺在林宝坚尼的前盖上……这样的广告牌随处可见。其含义不言而喻。

  当汽车拉近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距离的时候,心灵与心灵之前的距离否也在同步在缩小?这是一个在汽车时代里的难题。人们也试图朝这个方向不懈地努力着。从美国加州的一名叫哈利。埃特的商人,突发奇想,创建了第一所汽车旅馆后,他没有想到人们把它当作一夜情的场所,演绎着一幕幕艳遇狂欢后温情的破碎和行为的放浪不羁。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旅馆叫做“情人旅馆”,成为好莱坞取之不竭的素材宝库。

  在我上中学的时候,记得有一个同学不知从什么渠道搞了几本国外出版的电影画报在班里传阅,有一幅画面至今仍使我记得十分清晰:一辆猩红的敞篷车上一位带着很大的篮边框墨镜女人,脸被墨镜遮去了一半,醒目的红唇在随风飘逸的黄发的背景下显得妖野迤俪,飞舞着的一方丝巾衬托了奔驰中的汽车。后来很长的时间里,我对美国的最直观的认识都是定格在那一副画面里。那赤裸裸地逼人的欲火,一直燃烧在我的血液之中。前些年,有幸看了一些那个年代的美国精典电影,才知道这样的画面是当时美国电影海报的标志。

  大学时代,我就阅读了被称为美国二十世纪名著之一的长篇小说《在路上》,让我领略到了美国新生代的叛逆的情怀;这本书描述了一群轻年人横渡美国路途中的经历,他们疯狂地追求着驰骋所带给人的忘情,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他们把人生就看作一次次旅程;生命也在动荡之中显得光怪陆离、丰富多彩,生命的流程就好象穿梭在时空的遂道之中。《在路上》也被人认为是汽车时代的人类的普遍性心态的真实写照。这本书使我深深地陷入了对于生命价值的思索。

  书中有一个情结凝结成一组组动态的画面,在我的心里时常出现:从美国的东部到西部,再从西部到东部,充斥着男欢女爱的旅途中,那些呼啸而驰骋的车里漂泊着一颗颗失落的心,经过风雨的磨砺雕塑的灵魂,是那样地模糊不清,难以识别。生命的过程就是一次次地历险,人生的至美风光就在险峻的巅峰;对于生命终级目标的苦苦思索,注定了他们永远在路上。

  人类的起源本身就无法割裂开人与自然的相濡以沫的情结,从茹毛饮血到群猎狂突的嘶啸,不就体现了生命的愿望吗?人与自然界从本质上一直就是一个共荣的生命体;因此,人对漂泊和流浪的渴望或许正是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的一种表达方式。“在路上”也正是准确地找到了人的回归情结的内核,表述了普遍的精神苦旅的历程;因而很自然地成为汽车时代的最好的行为方式。

  由此可见,汽车从一开始就不是冰冷的一堆钢铁的堆砌,它是有生命有情感的。

  汽车的生命就孕育在汽车文化之中。当我们以文化的视野和视角来审视目前所出现的一些现象的时候,也许会多一些平和,少一些浮躁;多一丝关爱,少一些抱怨。中国的汽车的突然的“雄起”,使我们还来不及好好地咀嚼其深层次的文化意蕴;毕竟汽车的方向盘是由人所掌控着,人的境界离不开文化的关照。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网友精品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