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加速进入中国家庭 汽车热将改变珠三角消费格局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9日 15:10  南方日报

  策划动机

  新华社主办的《参考消息》国庆当天在头版头条位置,以《教育、购房、买车,中国人追求新“三大件”》为题,转载了美国一家网站的文章。现在看来,本报去年八月率先推出的“10万元级消费升温”的前瞻性报道,不仅已经被今天广东的消费“热点”所证实,而且这个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消费潮流,开始影响到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产业布局,从而引起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

  前瞻未来,跟踪消费,本报记者进一步提出“汽车热将改变珠三角消费格局”的判断。这当中,涉及政府未雨绸缪的长远规划,透露企业、个人谋财进取的无限商机,更描绘了珠三角正在深刻变化的生活方式与城市群之间的联系。当然,这只是记者的一家之言,珠三角的消费格局将如何演变,请读者拭目以待。

  世界上最壮丽的消费奇观

  汽车加速进入中国家庭

  在2003年的消费浪潮中,还有什么比“汽车热”更激动人心的呢?

  逛车展购靓车——成为国庆黄金周里珠三角“最亮丽的风景线”,仅一个东莞市同期大型车展就有三个;广州、佛山等大中城市,处处都是“香车美人”引来观者如潮。此情此景,怎不让世界各大汽车生产商“眼睛喷火”,恨不得马上将美元、日元、欧元投向中国,立即变成现实的汽车生产线。现在,世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02年是中国汽车的“井喷年”,中国以年产325万辆汽车,排在美、日、德、法之后;2003年产量预计超过400万辆,将超过法国列世界第四位;未来每年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汽车产量将达到600万辆,拥有量达到6000万辆。

  据8月份的最新统计,广东机动车总量达到1210万辆,驾驶员达到1309万人,其中机动车拥有量在全国占1/7,驾驶员拥有量占1/6,而且每年还以15%-20%的速度递增。

  国家统计局的最新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突破1000万辆,平均每120人就拥有一辆私家车;私人购车超过60%,增幅超过单位购车20多个百分点。而珠三角的人均GDP已达到4000美元,是全国平均数的四倍多,按照世界的消费规律,这正是私家车加速进入家庭的阶段。事实上,目前在珠三角这个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一个城市每月新增加几千辆甚至上万辆汽车,已经不是什么新闻,每百户拥有汽车量迅速跃过15%、20%,开始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准追赶。也许,流行的速度太快,竟让人们有点措手不及。北京因塞车而引发的“是否应该限制私家车”的大讨论,敏感地触动了广东人的神经。为稳定人心,广州最高级别官员在第一时间宣称“绝不限制私家车”,这反而如火上浇油般更引起珠三角的购车狂潮。

  不必列举更多的数据了,“四个轮子”曾经是怎样改变世界的神话,正在中国尤其是率先富裕的地区重演。不过,记者想问的是,我们的城市规划是否滞后?商家的算盘是否敲准?汽车给人类带来福利的同时,其祸害是否可以减少?

  汽车与城市——世界性难题

  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当我们在议论“北京是否应该限制私家车”的时候,翻开一组数据,我们就会觉得北京市政府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今年前7个月,北京新增机动车19万辆,平均每天新上牌1000辆,最多的一天达到2263辆。北京的机动车总量已经达到202万辆,而目前主要道路容纳机动车的能力只有100万辆左右,不足总数的一半。全市交通道路90%以上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的状态,早晚流量高峰期间,整个城区的道路基本处于拥堵状态。目前,北京每百户拥有小汽车19辆。

  若说城市道路建设的财力支撑和地理空间条件,恐怕没有哪一个大城市敢与北京相比。即使这样,北京修路的速度仍远远赶不上车辆、流量的增长速度。事实上,无论是我们的政府还是商家甚至是我们的民众,对于汽车加速进入家庭后引起的消费结构变化,都是严重估计不足的。广东有位刚刚从哈佛大学研修归来的官员对记者说,汽车是德国发明的,但真正形成产业化并把它推向极致的,是美国。美国被称之为“汽车上的国家”。也许,我们很清楚,汽车热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我们的思想准备乃至产业布局、城市规划,都是严重滞后的。

  就在3年前,专家们预测,到2010年北京机动车保有量才会突破200万辆,没曾想,这个200万辆整整提早了7年。为此,北京付出了拥堵的代价。

  就在去年底,当广州周边城市东莞、顺德等地,每百户家庭拥有轿车达到20辆的时候,广州每百户拥有轿车不足1辆,低于全省3.5辆的平均数。但是,广州今年就出现了“井喷”现象,现在每月新增私家轿车六七千辆。当我们以广州为核心,划一个“一小时经济生活圈”的话,谁也不敢说,未来若干年,不会出现“车堵珠三角城市群的现象”。今年的中秋之夜,广州全城大塞车,就是珠三角私家车“兵临城下”堵塞广州交通的“预演”。

  对于汽车热将改变城市的消费格局,我们的规划是滞后的。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广州因塞车被迫先后对东风路进行改造、在城里建高架桥,以至后来的内环路建设,这些都对当时的城市交通起到了很好的缓解作用,但是,这些“被迫采用的临时措施”,对城市的景观破坏是巨大的,对沿线居民的噪音骚扰至今还是投诉热点。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人们还没有醒悟过来,一个个城市就膨胀起来了,规划混乱是免不了的。可是,即使是上世纪末,当我们正在如火如荼建设新城区时,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又做得如何呢?就拿广州这10年新建成的天河北商业圈来说吧,这里既是广州最密集最豪华的商业办公新区,同时又是人口最密集的住宅小区,块状的交通布局,造成几百米就有一个路口红绿灯,现在高峰期已经严重塞车,更不要说这个区域的高楼还在密密麻麻地建。据了解,待该地段的高楼全部建成,人口还要成倍增加。

  这可是广州核心的新城区啊,尚且有如此的规划遗憾,检讨我们的未来城市规划,人们真有理由担心,我们有没有在建设繁华的背后,给自己埋下一个个陷阱?(专题撰稿:本报记者王培楠)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