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业:让“中国制造”焕发新的活力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9日 10:10  中国汽车报

  对于“中国制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那些愿意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普通工人们是欢迎的,因为保障“中国制造”,就意味着保障工作岗位、保障未来的生活质量;那些忧国忧民的学者们则担心,低级的“中国制造”会使中国的某些产业沦为他人的附庸,丧失持续发展的能力。说实话,像汽车这样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产业,“中国制造”带来的喜与忧,更是令人难取难舍。

  事实是,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中国汽车业已经走在“中国制造”的路上了。满街跑的品牌车告诉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中国汽车业要不要走这条路,而是怎么样走好这条路。笔者认为,要让“中国制造”焕发出新的活力,汽车业应该而且能够做出表率。

  新活力的来源,就是企业的开放与自主和谐发展的能力。

  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世界汽车工业已进入到一个更加深刻的“竞争与合作”时代,中国汽车企业只能在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通过引进资本和技术,促进“中国制造”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比较优势,可以推动我国汽车工业早日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仅仅因为担心丧失自主而消极对待乃至拒绝开放,是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的,那样的“中国制造”缺乏先进性,因而是不能长久的。

  然而,遵循世界产业化发展规律,决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按跨国汽车巨头演奏的笛音舞动,这一点,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认识到了的。如果企业完全按照国际巨头定下的竞争秩序行事,完全按照国际巨头安排的产业布局发展,到头来只可能是他人的附庸,中国也只能成为国际汽车市场的低级制造工厂。那样的“中国制造”缺乏根基,因而也是不能长久的。

  某种程度上说,一部世界汽车史,就是世界汽车制造中心的扩散与转移史。在这种转移过程中,汽车业自主发展能力被跨国资本的意志吞噬者不乏先例。英国汽车业在“与狼共舞”中退出舞台,巴西汽车业“借鸡生蛋”后鸡飞蛋打,教训不可谓不惨痛。“中国制造”要在机遇和风险中焕发新的活力,就必须在开放与自主发展能力上打牢基础。(柳长立)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