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犹抱琵琶半遮面 汽车加价销售能否从隐秘到透明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9日 08:19  青年时讯中国青年报

  汽车加价销售从本质上讲是市场调控行为,作为矛盾焦点的厂家更愿意将加价视为产品优质的标志。但事实上,加价并不是不能杜绝,即便真的无法防范“拼缝”(车贩子)的投机,加价至少应该从目前的“暗箱操作”走到“阳光下”……

  今年的车市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汇是“降价”和“加价”。年初雅阁的降价掀开了车市的降价潮,而随即近10万元的加价又让雅阁成为同档次国产轿车中最昂贵的车型。在降价与加价间徘徊的广本被冠上“饥饿疗法”、“搅局者”的骂名,甚至有人认为加价是广本与经销商联手上演的“阴谋”,而广本随后大呼冤枉,并开始全力整肃渠道。但即便如此,雅阁现在的加价额还高达3万多。

  随后,别克君威、奥迪A6、索纳塔、马自达M6、尼桑阳光、福美来1.6L、中华2.0L豪华型、嘉年华、凯越等车型也纷纷进入加价行列。与车市愈演愈烈的降价风同步,加价车型还在坚守着自己的防线。从目前看来,汽车加价与厂家的直接行为关联不大,更多是经销商与“拼缝”的联手所为。因为前提是加价车型供不应求,所以加价也就随其自然的披上了“市场行为”的“合法外衣”。

  的确,紧俏车型加价销售国外成熟的汽车市场也不乏先例,有降价就有加价,市场调控所然。但问题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加价行为有些怪异,一面是厂家承诺车型决不加价,一面是经销商和厂家的“猫和老鼠”游戏;一面是特约专卖店遥遥无期的等待购车,一面是暗地里的加价销售,而所加的部分还要给消费者注明是“配件费”或者“服务费”,并逃脱税务征缴。既然加价是合理的市场行为,以目前的情况厂家也无法完全阻挡加价,为什么加价不能从隐秘走向透明?

  哪些车还在加价销售?

  日前,记者到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采访时了解到,目前销售比较好的凯越在原价基础上加了1.5万元左右;君威GL2.5在原有的26.38万元基础上加价1.5万元;奥迪A62.4手/自一体技术领先型和奥迪A62.8无级/手动一体技术领先型均由原来的49.12和53.42万元加价1.8万元;奥迪A61.8T手/自一体基本型由原来的37.85万元增了8000元;君威3.0旗舰版由36.9万元增加了7000元;而新雅阁即使多花3万元目前还很难买到。其他加价的车型还有,马自达M6在原有26.58万元的基础上,黑色要加1万元,红色要加1.6万元;福美来1.6L手动挡在原有13.36万元的基础上还要加5000元左右。

  汽车加价早已不再是新事物,尽管厂家一再声称:我们采取的是全国统一价格政策,销售渠道都是指定特约销售店,严禁对紧俏车型价外加价,如果出现加价现象一定严格处理。可事实呢?汽车加价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加价风为什么常刮不止?一家专卖店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刚上市的新车货源紧张,厂家要求特约经销商提供预订客户的名单,特约经销商要消费者交订金,这样消费者要等很久才能拿到车,已经交了订金又不好选择其他的车型。加价者抓住了消费者急切的心理。“你要是不想马上买到,可以到专卖店排队等,到明年再提车,不过那个时候又会有新车出现了。”

  在记者采访的几家专卖店里,关于加价的所有回答都出奇的一致:“我们没有加价车。”于是记者就来到一家非专卖的销售公司,一位经理接待了记者。当问到他们的现货是从哪来的时候,他说:“您放心,绝对是从专卖店来。”但为什么专卖店不自己卖而转给他们加价卖呢?这位经理回答道:“其实这钱也不是我们加的,现在车好卖,经销商要是明着加价,厂家不干,我们做,两家分钱,我们挣得不多。”

  除了经销商的暗箱操作,还有一种加价的行为是“拼缝”们搞出来的。飞度上市以来,在北京的专卖店排号已经有4000多了。但广本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真正的订单只有2000多,很多都是重复的订单。这位工作人员认为,这些重复的定户不排除有一大部分是专业的拼缝,而对于专卖店之外的加价行为,厂家更是无能为力。

  都是市场惹的祸?

  宏伟工贸集团亚运村销售部一位姓于的销售代表告诉记者,造成部分车型加价销售的原因主要是供不应求。她说:“如果现在不买,过一段时间我们可能还要加价呢。”上海长行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的业务经理王岩也认为:“汽车加价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

  加价销售肥了谁,经销商、拼缝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在这个过程中,遭受怨言最大的是厂家,但厂家并没有得到现实的资金回报。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几家汽车厂家都明确表态,决不容许自己的专卖店加价销售,一旦发现就严格处理。我们不能说在防范加价的行为中,厂家没有采取措施。华晨汽车公司甚至强调,对于违反价格政策的经销商,处罚手段包括对经销商扣罚返利、停止供货、终止合同等。但为何加价还是屡禁不止呢?

  多数厂家都曾郑重承诺,“我们能保证特约专卖店不加价销售,但对专卖店以外的加价行为的确无能为力。”真的是这样吗?从货源来看,所有的产品都是从厂家旗下的专卖店销售出去的,而每一款车都有自己的“身份证”,最简单的办法每一款车的发动机编号是不同的,加价出售的车辆是从哪一个专卖店出去的,肯定能查出来。

  现实的情况是,预定排队的消费者迟迟拿不到车,而车市上却有数目不小的加价车,这些车肯定不是拼缝自己预定排队“排”来的。经销售与拼缝联手是不争的事实,但反馈的厂家那里,根本搞不清是专卖店暗地里“批”给拼缝的,还是拼缝自己排队提出来的车。但即便如此,监督的办法不是没有。举一个例子,现在厂家和专卖店的销售多数已经可以达到联网操作,消费者在预定的时候就可以同时获得所购车辆的一个“准身”号码,这样一辆车注定是预定客户的,给加价炒作就少了运作的空间。

  而关键的问题是,厂家的力度还是不够。一位经销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原委。他说,目前的车市是一片乱仗,厂家要铺市场靠什么,就是旗下的经销商,而每一个特约专卖店前期投入都要上千万元,厂家必须保障经销商尽快收回成本盈利,以便更努力地为厂家服务。加价只是一个短期行为,厂家的生产上来以后,很可能现在加价的车降价都不好卖,而经销商的投入、积极性是最主要的保障。加价销售对厂家的利益损害不大,现在放经销商“一马”,让经销商多赚一点钱,厂家对经销商才能有更多的话语权。而且最重要的是,将来专卖店销售的主要不是新车,而是售后服务,专卖店的资本实力是最关键的因素。

  加价能不能透明化?

  既然说加价销售是一种市场行为,那么在具体的操作中是不是也应该按照市场游戏规则来进行呢?这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消费者加价购买的车辆只能得到原厂家价格的发票。而其中的加价费成了“黑钱”。

  一位业内人士曾算过一笔账:私人买车要交8.5%的车辆购置税,如果多加1万元,又不开发票,消费者就可少交车辆购置税850元。而经销商要交的税种则包括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城市建设维护税等。其中企业所得税是针对企业经营所得征收的税种,不管企业盈亏状况如何均要缴纳,征收办法是企业的收入总额扣除成本、费用、损失后利润乘以33%。经销商如果没有按原价卖车,私自多加的1万元就是纯利润,也就是说,不用交这1万元的所得税。

  更有意思的,加价销售的部分大多是以“配件费”或者“服务费”的名义开出的收据。据媒体报道,有的经销商甚至将消费者加价购买的部分开成了“活动费”,说法是要把车给消费者“活动”回来,钱会花在路费、请客上面。本来是市场行为的加价销售,最后落实在票据上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欺骗”行为。

  不可否认,国外也有汽车加价销售,一般的程序是,厂家给出市场指导价,经销商根据市场供需情况调整价格,类似于目前国内的家电、手机产品的销售。诚然,目前国内的汽车市场还不成熟,汽车产品还不是所有国人能够消费得起的。但毕竟汽车也是商品,既然加价行为是一种市场行为,就应该按照市场的规则运行,而当务之急就是让加价从“暗箱操作”中走到“阳光下”。

  (本报记者武卫强、实习生邹广峰)

(编辑:李颜伟)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