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组图:北京蜂鸟内蒙古交通事故 专访肇事者陈晨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8日 11:26  北京娱乐信报
组图:北京蜂鸟内蒙古交通事故专访肇事者陈晨

看守所里的陈晨神情沮丧。信报记者 王 巍/摄

被撞的红夏利



肇事的丰田车

丰田车里的气囊救了三个北京人的命

110国道405公里处还能找到汽车的碎片

  ————事件回放

  ——事故发生在10月1日下午5时左右,当时北京蜂鸟俱乐部驾驶员陈晨驾驶着京GZ9748号丰田霸道4000越野车逆行与一辆夏利车正面相撞造成8人死亡。当地交管部门认定,全部责任由北京蜂鸟俱乐部驾驶员陈晨承担。————昨天上午10点半,记者赶到了内蒙古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地点,远在呼和浩特北73公里之外的卓资县境内。下午3点,几经周折,在卓资县公安局和当地媒体的帮助下,记者终于在卓资县看守所内见到了肇事的北京司机陈晨。

————噩梦回放

  ——疲劳驾驶惹的祸——————“我当时脑袋是懵的,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看到对面有辆红色夏利朝我冲了过来。”23岁的陈晨坐在记者对面,剃了一平头满口京腔,把头埋得很低,那场车祸对他来说就像一场噩梦,“我记得十一那天凌晨4点半我们就出发了,车队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兴和出发,一路往东开。那辆出事的丰田越野车最初还不是我开,是个女司机开,直到下午2点左右,女司机说她累了,才换上我开的,她就坐到了副驾驶的位置上。”

  ——记者提及撞车那一瞬间,陈晨紧咬着嘴唇沉默了良久,他长叹口气缓缓地说:“因为起得比较早,休息不足,我当时比较疲劳,本来预备要换人开车的,可是车上了110国道,整个车队车速都比较快,都开到了100迈以上,我是车队的第三辆车,必须要保证速度、跟上车队,换人不方便,心里想着再坚持一会儿就过去了,没想到这一犹豫就出事了。”

  ——“我看到了撞车后血肉模糊的场景,我老想着那辆冲过来的红色夏利,几乎天天晚上做噩梦,我不知道当时自己为什么没踩刹车。”这个只有3年驾龄的小伙子满眼是泪。

  ——看守所干部告诉记者,在看守所的这几天,陈晨一直精神压力很大,神情有些恍惚。

  ——记者还在看守所了解到,陈晨表哥给他聘请的律师昨天已经在看守所里与陈晨见了面。

————事态进展

  ——陈晨已被报捕

  ——卓资县公安局副政委蔡耸华告诉记者,目前陈晨已经被卓资县公安局以交通肇事罪报捕,但还没有批捕。8名死者7名是呼和浩特人,已经被安葬,还有一名死者是包头人,尸体也已经被运往包头。

  ——“母子俩北京人因为是轻伤,在当地医院治疗无大碍后已经回北京了,现在住院的还有两名重伤,至今仍昏迷。因为是我们县历史上罕见的交通事故,所以我们成立了事故调查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亲自牵头,实行先治疗后付费,所以现在还没涉及经济赔偿的问题。”据蔡副政委透露,陈晨表哥此次来内蒙古先垫付了3万元左右的医疗费,“具体赔偿金额要等到法院判决之后才能知道。”

————汽车残骸

  ——气囊救了北京人的命

  ——卓资县交警大队位于卓资县中心,一进大院,就能看见那辆很扎眼的白色丰田越野车,前车盖被撞破损、挡风玻璃被撞碎,车身上“蜂鸟车队远征额济纳”的字样仍赫然在目,车内两个气囊全部打开,据参加现场勘察的交警介绍,正是这两个气囊救了陈晨和坐在副驾驶位子上的母子俩一命。

  ——大丰田的右边停放着那辆已经被撞得严重变形的红色夏利,勉强探身进车内,记者看到后座上有孩子的小衣裤、鞋等物什。

————惊恐瞬间

  ——婚宴途中死于非命

  ——事发后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的卓资县公安局副政委蔡耸华告诉记者,当时红色夏利已经被撞飞出去了10米开外,整个车身被撞缩了一半,红色夏利车上的3个孩子当场死亡,最大的11岁,最小的1岁半,车上7个人都是亲戚,有三个是一家子,父母孩子都当场气绝。

  ——“后来我们得知,红色夏利是为了赴一个婚宴,第二辆墨绿色夏利是出门旅游,谁知都死于非命。这是卓资县历史上最恶性、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交通事故。”蔡副政委说。

  ——看得我们心惊肉跳

  ——记者随即驱车赶往事故发生地点——110国道405公里处,国道边的斜坡上,撞车后遗留没有清理到的汽车碎片、后视镜、碎挡风玻璃等随处可见。在现场围观事故的当地老乡这样回忆当时的惨状:“当时那个女的被卡在了车里,满身是血,警察怎么往外拖都拖不出来,看得我们心惊肉跳的,都傻了,也没上前搭把手、帮个忙。”

  ——整个斜坡都被血染红了

  ——国道不远处的高速路施工现场,几位师傅目睹了当时惨剧的发生,“当时那辆白色大车是由东往西开,拐了一个弯想超车,刚拐过来就和由西向东开的夏利车撞上了,后面那辆绿色夏利也没来得及躲开就撞上去了。”

  ——“我当时还听见红色车里一个女的喊着‘救命’,后座上一个孩子脑袋也歪了,整个斜坡都被血染红了,要不是昨天一场大雨,今天你们来看还能看到血迹。”一师傅边比划边给记者讲当时的情形,眼里还满是恐慌。

——————危险警报

  ——北京自驾车频频闯祸————“光今年黄金周期间,你们北京人自己开车来内蒙古玩的已经发生四五起交通事故了,主要是剐蹭、追尾,问题不大,但隐患不小。”卓资县交警大队事故中队队长孙海滨告诉记者。

  ——据孙队长分析,事故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北京司机不太适应除北京外的驾驶环境,北京路面主要是单向走,但内蒙古多为混合路面,所以容易出事;二是北京人开车普遍开得比较快,容易超速,一超速就有些把持不住;三就是疲劳驾驶很厉害,精神不集中,在高速路、国道上疲劳开车是很危险的。

  ——(信报内蒙古卓资专电特派记者张晓娟)

  ————目击者说

  ——“蜂鸟”曾强行超车

  ——本版昨日刊出“寻找目击者”的启事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给本报打来电话说:“蜂鸟车队出事的时候,我们就在现场。”

  ——据这位女士回忆,10月1日,她和家人一同自驾车到内蒙古,并在途中与蜂鸟车队相遇,而后就一同向内蒙古行驶。下午5时左右,突然,前方的蜂鸟车队的吉普车,全部紧急刹车后停在路边。她开车往前一看,当时就吓了一跳:被陈晨撞到的两厢红色夏利车,头尾共凹进约三分之一,汽车前盖还在冒烟,而这时驾驶座上的司机已经被撞得“看不到了”;而后面再次追尾的绿色两厢夏利车的司机满脸是血地趴在方向盘上,而该车后座的两个人正缓慢爬出车外,高喊着“救命”。

  ——她回忆道:“我记得当时,两辆夏利车里都坐满了人,绿色两厢夏利后座的人全都趴在了前座的座背上。”

  ——这位女士还提供了一个细节,距离陈晨出事前1分钟,在同样的山路上,一辆蜂鸟车队的越野车以时速约80公里的速度,强行超过这位女士的汽车。“当时就吓了我一跳。”她说,“我心里还想呢,开这么快别出什么事啊!可谁知道,没多久这事就出了,而且还特别严重。”但这位女士不能肯定,这辆强行超车的越野车司机是否就是陈晨。信报记者王佳————实地踏勘

  ——110国道安全有隐患

  ——110国道是北京人开车去内蒙古旅行的要道。据记者观察,110国道路况基本良好,路面也很宽,并行3辆小车不成问题。路上运货的大车不少,但一般都老老实实地靠右缓行。

  ——但记者还是发现了110国道的安全隐患:首先是路上的坑多,最密集的地方大坑小坑连续地布满路面,在这种地方如果车速过快非常容易出事。第二,经过一些村落的时候秋收的农民会把稻谷铺在路上,最厚的时候稻谷居然摞起一尺多高,完全成为了路障,有时旁边还有农民铲起碾碎的稻谷向过往车辆的上方抛洒,不知道是何用意。而且经过这些村落时,常会看见小孩站在路边前腿弓后腿绷注视着往来的车辆,随时准备起步穿过马路。另外一个危险因素就是110国道上很多路段坡多路陡,会对驾驶员的视线造成影响。

  ——不过与这些隐患比较起来,记者发现最大的危险是车辆的超速和强行并线超车,在110国道上采访期间,记者看到的几起事故几乎都出现在笔直的路段上。在集宁与宣化之间的笔直的路上,我亲眼看到一辆京G牌子的红旗轿车正正地撞在路边的大树上,发动机部分撞得像一个揉皱的纸团。好在红旗车够结实,驾驶舱没有变形,我们路过的时候红旗车上的一个女子正站在路边号啕大哭,声音极其刺耳悲惨。——(信报记者王大鸣)

————网言实录

  ——蜂鸟BBS留言

  ——记者多次拨打该俱乐部孙经理的手机,但对方始终处于关机状态。在该俱乐部网站BBS中,记者却找到了几十条会员关于内蒙古车祸的留言。从留言中可以看出,陈晨的网名叫“痞子”。

  ——大鹏:

  ——是大鹏带的队,我们并没有走逆行,也没有超车,第一辆车时速80公里,第二辆车时速60公里,第三辆车就是痞子开的“霸道”。

  ——nhss:

  ——祝痞子好运。陈晨?你是给蜂鸟扬名了?现在各网站都有你和蜂鸟的消息?可惜你看不到了?我在给你祈祷……祝你好运!不管你在哪?我一定会去看你的。

  ——中国制造:

  ——我不是贵俱乐部的成员,昨天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我感到非常震惊!——首先,对在这次事故中死亡的8人表示哀悼!8条无辜的生命,就这样转瞬间消逝了,遗憾。

  ——提个建议:俱乐部能否为在这次事故中死亡的人员做些募捐,安慰一下死亡人员的家属,做一些表示,可能对解决事故有些好处。(信报记者王佳/整理)

(编辑:李颜伟)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车友新闻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