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投资热情不减 汽车投资热到底该怎么看?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5日 13:23  经济日报

  “话题”版曾经在今年3月8日就“汽车投资热”问题展开讨论,此后发展改革委多次在公开场合对汽车投资过热表示担忧,但各地大上汽车项目的热情仍然有增无减——2003年汽车新增投资项目(整车)

时间 投资方 投资金额 投资事项
1月22日 民企 深圳比亚迪股份公司  20亿元  购得秦川汽车 77%股份,并将投资20亿元进行轿车及电 动汽车生产
2月 新飞集团 不 详 首批新飞冷藏车下线,欲打造中原专用汽车制造基地 
3月27日  华晨 和宝马  1.5亿欧元  组建合资公司,合资期限15年,注册资本1.5亿欧元,各持股50 %
5月 民企宁波华翔 6000万元  收购华晨持有的 26.3%的中兴汽车股份 
5月29日  本田 广汽 东风  10.32亿元 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在广州挂牌,由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广州汽车集团、东风汽车共同投资,项目总投资 10.32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6.8亿元,三家持股分别为65 %、25%和10%
上半年  浙江数家民企  13亿元  重组吉林江北机械厂,成立吉林通田汽车有限公司
6月9日  中国重汽与瑞典 VOLVO公司  16亿元  成立合公司,中外双方各持股50% 
7月1日  东风汽车与日本 NISSAN公司  167亿元 成立“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67亿元人民币,双方各持股50%,其中东风汽车公司以现有资产出资,NISSAN 公司以现金形式出资
7月15日  一汽集团  2.5亿元  组建丰越公司,一汽与丰田将以此为基础共同组建合资公司生产中高 档 SUV 
7月15日  一汽集团  18亿元  一汽轿车新基地奠基,产能设计30万辆 
7月15日  一汽集团和德国大众 10亿欧元  一汽大众轿车二厂奠基,2007年建成,产能达到33万辆 
7月  上汽集团和大众汽车 30亿欧元  联合向上海大众增资 30亿欧元,产能从35万辆提升到 2007 年的 70万辆 
7月  美国通用汽车和上汽集团 20亿元  扩产建设,2005年年产能达 20万辆
8月10日  东风 汽车公司与本田公司  2800万美元 改组“武汉万通汽车有限公司”,组建“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800万美元,各持股50%
8月26日 美的  不详  启动“美的云南汽车整合项目”,同时其收购湖南三湘汽车项目进展顺利
8月28日  南京汽车集团  10亿元 重组后总资产120亿元,总股本由38.22亿元增加到46.22亿元,将投资10亿元重建跃进轻卡生产基地,并与意大利菲亚特公司一同对南京菲亚特增资6000万美元
9月8日  北汽控股与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 10亿欧元  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 议,项目投资总额10亿欧元 
9月18日  香港国润 4.6亿港元 宣布集资约 4.6亿港元增资 吉利国润汽车,吉利控股集团将以其附属子公司的优质资产注入合营公司以作为回应

  一位政府统计官员的权威声音

  投资过热毋庸置疑

  并不是产能超出了市场需求,而是大家都在上小而散的项目

  国家发出了明显的信号,汽车投资已经过热。但是这个过热并不是产能超出了市场的需求,而是大家都在上小而散的项目,没有向规模化生产发展。世界上的几大巨头,年产能力起码也是400多万辆,而我国现在123家整车厂全部的产能,预计今年才能突破400万辆,到2010年才1000万辆。

  另一方面,从有些地方的消费政策来看,也是在限制消费了。譬如有的地方上一个牌照,就要3—4万元,有的地方停车费1小时得30块,还不容易找到停车的地方。为什么要限制消费?因为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跟不上,从社会协调的角度来讲就过热了。当然市场有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讲并不过热。

  目前进入汽车产业的资本,民营的只是一小部分,主要还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有些地方说我们这里这么多汽车配件厂,为什么不上一个整车厂呢?好,就这样上了。很多都是政府行为。如果市场发生变化,对国有资产将是一个很大的流失。

  一位产业研究学者的经济学分析

  三个因素导致过热

  高额利润、“吓走效应”和企业的“占位优势”心理是主要原因

  政府、外资和民营企业,是当前汽车行业投资的主体。它们对于投资的热情,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目前我国汽车行业利润高达28.45%,而国际汽车行业的平均利润只有3%—5%,资本就会向利润高的行业流动。二是企业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追求“吓走效应”,即为了竞争策略的需要,在投资上都会保持一定的过剩能力,既可以吓走其他想进入的竞争者,也能抓住未来的机遇。此外,企业的投资还讲究“占位优势”,由于看好市场长远发展,即使短时间内不赢利都会投资,占据有利地形和有限资源。在这三个投资主体中,政府最容易出现过度的投资冲动。

  这一轮汽车投资热,也和新的汽车工业发展政策即将出台的背景有关系,政府部门对当前汽车投资的降温是为新的产业政策做铺垫和准备,由此可以推断,管理层接下来要做的,可能是两方面内容,一是不再审批新的整车项目,二是继续扶持大的汽车企业集团发展。

  一位行业权威专家的独到判断

  投资症结在于“虚”

  投资结构存在问题,最终形成的将是数百万规模的大装配车间

  热或不热,一个最主要的判断是5年以后,甚至10年以后的市场到底有多大,但是现在这个问题说不清楚,因为它拿模型做不出来。在做汽车行业的“十五”规划时,普遍认为汽车消费短期内热不起来,结果到2002年出现井喷,各个部门在应对方面就很被动。现在的汽车市场处于变动期,影响市场的因素很多,不好简单判断。

  第二个是要区分市场性重复建设和行政性重复建设。行政性的重复建设是由体制造成的,各地都要上汽车,这显然是不对的。但是谁搞谁不搞都不好说。

  到2005年汽车投资额也就是500亿—

  1000亿元,这些投资中相当一部分是外资、民资以及自有资产,因此当前的汽车投资热不会对整个经济产生大的影响。

  现在的汽车投资,与其说热,还不如说是“虚”。因为汽车投资基本上都集中在建设整车装备上,既没有注意零部件行业,又没有显著带动相关产业如钢铁产业的发展,重视产能的扩大而忽视开发,投资结构存在问题,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几千亿元投资完成之后,形成的将是数百万规模的大装配车间,规模庞大的汽车装配工业,而不是竞争能力强大的汽车产业,最后还得走进口组装的道路,还是得受制于人。

  一位资深行业记者的实话实说

  汽车不能单兵独进

  小规模企业盲目加大投入,甚至白手起家,这是值得警惕的

  应当说,当前兴起的这一轮汽车投资热,特别是轿车的投资热,总体是市场需求拉动的结果。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的收入水平大为提高,长期被压抑的轿车需求开始释放,私人购买正在成为购车的主流。由于中国人口基数特别大,这种私人消费,将能稳定地支撑轿车市场的长期持续增长。

  此外,市场的扩张,为优势企业提供了做大做强的发展空间。中国汽车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向少数大型企业集中,目前,轿车产量排名前八位的企业: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广本、奇瑞、北京现代吉利,已经占据了市场份额的84.5%。目前宣布加大投资增加生产能力的主要也是这些企业。

  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还有相当一批规模小的企业,也在加大投入,增加生产能力,甚至有些没有生产轿车的地方,现在也要白手起家,发展轿车,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当然,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在市场如此旺销的情况下,企业有多大生产能力,就能获得多大利益,加之过去有地方顶风上汽车,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些示范效应,都是推动汽车投资的热源,这时候指望劝说企业放弃机会,确实难度很大。

  我们认为,尽管在中国汽车进入家庭刚刚起步,未来市场的发展空间十分宽阔,但因为要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除了整个经济水平、人们购买能力制约外,更要受到资源因素,比如能源、道路、环保等不能够同步发展的制约,因此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外国民经济需要稳步、平衡、协调、健康地发展,我们不能指望一项产业单兵独进,连续成倍的增长。汽车销售的高速增长,绝对不可能连续和持久,发展有起有落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

  如果说过去一些不守规矩、顶风上汽车的地方获得了巨大利益,但现在可以说这个时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为过去主流企业的规模尚未形成,跨国公司也未尽数进入,市场尚有很多空白,特别是国家保护力度较大。入世以后,国内市场差不多就是跨国公司直接在中国竞争,每个细分市场竞争都已白热化了,新手是很难进入的。如果只是投入后的KD件组装,捞一把就走,可能损失较小,如果“真抓实干”,一旦市场出现变化,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姜范同黎娜)

  善意提醒不泼冷水

  要简单地断定汽车投资热还是不热,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市场经济下如何判定投资过热,也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开展“汽车投资热”的讨论,并不是期望得出肯定的或者是否定的答案,而是想通过这场讨论,来梳理思路,得出一些对当前汽车投资存在问题的共识。

  一是当前的投资热主要是由消费热带动的,是建立在宏观经济向好的基础上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社会是需要协调发展的,汽车产业单兵独进,必然会遇上发展的瓶颈。至于这个瓶颈什么时候出现,现在谁也不知道。

  二是当前的汽车投资存在结构性矛盾,各地纷纷投入的大都是能够立竿见影的整车生产项目,投入再多也还是一个组装车间,并不意味着中国汽车工业本身强大了。因此做强一些规模企业可能是今后的政策导向,这对小企业来说不是一个利好消息。

  三是在当前这种高额利润的驱使下,我们要劝说或者禁止资本进入汽车行业,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即使我们动用惯常的行政手段。但是没有一个行业会长期保持高回报,资本大量流入后,竞争加剧,利润率自然要降低。

  四是我们必须提醒一些新进入的投资者,在看到别人挣钱之后再跟进不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现在汽车市场虽然远未饱和,但等到新建项目产能实现后,市场的状况必然发生变化,作为一个行业新手,要同时经受市场和成熟的竞争对手的挤压,日子不一定好过。

  五是有一个结果大家能够公认———大浪淘沙之后,中国的汽车市场上必然只剩下为数不多的生产企业,目前的100多家企业中的大多数,不是被淘汰就是被兼并,至于谁能成为最后的幸存者,投资者应该自己去思考。同样,各地都想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也是一个不现实的设想,因此地方政府尤其要克制投资的冲动。

  以上五条,表明我们的态度,不是泼冷水,而是善意的提醒。(万建民)

  故纸中的启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淮博士给记者讲了个故事:在1980年制定翻两番规划的时候,一位专家曾经提议规划要限制普通人穿皮鞋,理由很简单也很有说服力————因为即使把全国当时所有的牛都杀掉,也不足以让每个人都穿上皮鞋。陈博士的解释也很别致:这是“真实的谎言”。万水千山走遍的人都说,中国制造的鞋子摆满了世界各地的柜台。看着脚上的鞋子,记者不禁哑然失笑。

  翻书的时候看到过这样的资料:在上世纪初那个马车横行的时代,有人预计到20世纪40年代,纽约街道上的马粪将会有6英尺厚。不过,纽约并没有变成巨大的马厩,因为车轮滚滚之下,再也不见了车辚辚马萧萧。

  历史竟是如此有趣。

  于是静心翻阅故纸堆。

  不禁拍案惊奇————原来“汽车热”

  的话题,从决策层刚刚拍板决定发展轿车工业之初就存在了。

  按照当年的规划,轿车是“三大”

  的事。可惜这个想象中的定局只是现实中的开始。后来,规划就只好不断“追认”和“追加”那些既成事实:“三小”已然长成,不追认也不行了;“两微”事关军工企业转产,也必须给上户口。轻型车和重型车有过之而无不及,已是遍地开花。

  更惊奇的是,某个羽翼渐渐丰满的合资企业,当年竟然是被明确表态的“最后一个新批轿车项目”。可惜这个“最后”拖了个长长的尾音,颤悠悠不肯离去,其后的追随者都已大显身手,描绘了壮丽的发展蓝图。“瞒天过海”、“暗度陈仓”、“先斩后奏”,“斩而不奏”,借助古老的计谋,不少项目在斗智斗勇中诞生,继而生存,继而发展。

  惊奇的结果,是数千亿的资本砸进汽车行业,整车厂滚雪球般地增加到123家,27个省市都有了自己的整车企业。更令人吃惊的是,在123家整车厂中,77%的企业年产量不到1万辆,年产量低于1000辆的竟然达到了70家。

  计划中的集中与规模,成了不能完成的任务。“散乱差”整治了十几年,几乎处于停产状态的几十家企业依然健在,来自各种力量的呵护依然强大,一位资深记者不客气地评价这个结果:“只闻枪响,不见浮尸”。

  钻出故纸堆,满脑子的困惑挥之不去,也许只有“存在即为合理”可以解释了。要怪就怪汽车的产业链是如此之长吧,长得令所有的地方都希望它成长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要怪就怪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吧,没有高出平均利润率几倍的收益,没有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的雏形显现,国有、外国、民营资本就不会撒金圈地了。

  我们记录的,是眼前真实的存在。

  但愿若干年后回忆起来,它们会成为“真实的谎言”。还好,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中间物。(记者 姜范 本报实习生 同黎娜 )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