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拥堵,已经是困扰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一个顽症。缓解拥堵,树立驾车者良好的观念、习惯、心态往往比改善硬件更重要,更见效。
中国大城市修桥修路,恐怕是世界上最多最快的,但是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更快。尤其在进入新世纪,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让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进入汽车拥有者的行列,汽车的激增让全世界瞩目。以北京为例,改革开放之初的1983年,机动车保有量尚不足25万辆,到1997年就达到100万辆,而在眼下,已经突破202万辆,20年间增长了七倍!在此期间,北京的道路从二环修到六环,立交桥从几座到近千座,老百姓的感受依然是拥堵正愈演愈烈。
诚然,硬件建设有欠缺之处,最主要的是当年无视轿车必然要进入家庭这个世界性的规律,在规划上实行鸵鸟政策,商业区、居民区停车场严重短缺;作为各大城市形象工程的环路修的多,沟通放射状道路修的少,流量不畅;新建的城市快速路、过江过河桥梁隧道收费过高,使用率低下等。加快硬件建设仍是各地甚至部门当务之急,不可懈怠。
但是比起世界许多著名大都市,人家的城市道路没有我们宽,汽车保有量比我们多好几倍,但是堵车并不比我们更甚。巴黎城里许多街道并不比北京的大胡同宽多少;纽约著名的时代广场其实是四条主要大街的交汇点,而且行人如鲫;可是那里车流通畅,并不像北京的西二环的从西便门到西直门,即使平常的日子,一天堵车也在十个小时以上。如此看来,缓解交通拥堵,除了硬件建设,每一个驾车者,无论职业司机,还是私家车主除了堵心抱怨,自己就没有其他作为了吗?
几年前,在德国一个旅游胜地附近,我遇到一次因修路引起的堵车,从人字型的两条路上的来车要并到一条狭窄的路上去。在中国,只要没有警察在场指挥,两条路上的车大凡会你争我抢,说不定还会发生刮蹭引起争纷。而我当时看到的情形很平静,两边的汽车一对一地驶进窄路。像一条拉链合拢一样井然有序,等候的车没有人按喇叭,更没有车从后面赶上来“夹塞儿”。尽管队排得很长,但是很快就通过了路口。
汽车诞生百年,一开始上路也没有规矩,后来车多起来,为了安全,为了行驶顺畅,有了红绿灯,有了行车线,更有了法定的或者约定俗成的规矩,这就是汽车文明,说一句不中听的话,我们许多人买了车,开上车,心态、习惯和观念却和百年积淀的汽车文明尚有不小距离。
汽车文明并非要求人们作谦谦君子,它的原则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比如从岔路并入主路,中国人习惯见缝就钻,给主路正常行驶的来车留下刹车的距离就很坦然了。而在美国,即使主路来车还在一二百米之外,岔路车也要停下,让主路车先过。从等候的车来说,是耽误了一点时间,但是人人都自觉这样作,驶进主路后,再看见岔路口有车等候却无须减速了;同样,在设红绿灯的路口,由于车辆和行人都严格按灯行止,汽车不用“一看,二慢,三通过”,甚至可以用“飞驰而过”来形容,交通必然顺畅许多。
我们往往忽略,世界上的道路即使一样,但是人们的走法不同。在英国,许多交叉路口没有立交桥,而采用环岛形式。驾车者自觉遵守“驶出环岛的车辆优先”的原则,其他车主动避让,一般每小时汽车的通过量可达4000辆以上;而北京一些同等规模的环岛,每小时却只能通过1000辆,而且已经拥挤不堪。其原因是中国的驾车者有空就钻,互不相让。看来,我们落后的并非仅仅在“硬件”方面。其实,市政和交管部门不妨梳理一下,择优推广一些现代驾车新理念。借助这些“它山之石”并不用什么大投资,对缓解拥堵效果却很可观,
驾驶道德,应该成为新世纪中国人社会公德的一部分。前不久北京某媒体让市民评选最反感的驾车陋习。并线时不打灯;在拥堵时不按顺序的抢行夹塞儿;生手占快车道低速行驶;为一点小事相互开斗气车;重型卡车挤占小车线;一些特权车无视交通法规闯红灯、逆行、走公交专用道等形象令广大市民和驾车者深恶痛绝。应该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像去年夏天北京媒体规劝赤膊者一样,大张旗鼓地提倡人们的驾车文明。(李安定)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