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409亿元时,车贷这个巨型蛋糕终于露出了“尖尖角”。面对如此诱人的蛋糕,谁人能不动心呢?银行占了先机却潜伏着风险,汽车财务公司资源独特却缺乏经验,外资汽车金融机构实力雄厚却苦于政策挡道,在《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前夜,车贷市场的三股主要力量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
外资巨人早已觊觎门外
7年前,福特汽车信贷公司在北京设立代表处,迈出了外资汽车金融服务机构进军中国的第一步。随后,大众汽车和通用汽车的金融服务公司跟进。在《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之前,它们还只能在门外继续等待。
这些外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可谓“巨无霸”。福特汽车信贷公司2000年总资产为1880亿美元,净收入达17.86亿美元,占福特汽车集团总利润的36%。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总资产达1930亿美元,2001年合并净利润达18亿美元,从1919年成立以来已经为1.46亿辆轿车提供了高达1万多亿美元的汽车贷款。
专业汽车金融机构是目前国际车贷市场的主体,大多以主要制造商的全资子公司形式存在。它们为经销商和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这其中包括为新车、旧车和租赁车辆提供融资,以及提供批售融资、抵押融资和营运资金融资等,不少专业汽车金融机构还开办了抵押和保险业务。
与银行相比,专业汽车金融机构的优势与生俱来。与制造商的血缘关系,使汽车金融机构可以为顾客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它们的利率手段灵活得多,因为除了和银行一样希望自身赢利以外,它们还有一项更重要的目标,就是推动母公司的汽车销售。结果是,通用汽车公司在美国43%的新车和72%的经销商库存,都是由通用汽车金融公司提供融资的。与银行的“四处撒网”不同,巩固客户和品牌忠诚度也是汽车金融机构的业务目标。据统计,72%接受福特汽车信贷公司服务的客户再次购买了福特汽车。
中资财务公司蹒跚途中
同样来自制造企业,同样从事汽车金融服务,目前我国的6家汽车企业财务公司与汽车金融公司看上去有点儿像。
汽车企业财务公司诞生于1987年,在当年成立的第一批5家企业财务公司中,重汽与一汽的财务公司占据了两个席位。9年以后,汽车集团财务公司获得了向集团成员产品的购买者实施买方信贷及租赁的许可,而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办,则等到了2000年才被获准。截至2002年12月,6家财务公司中只有3家开办了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对个人的贷款余额仅有1亿多元,对机构客户和经销商的汽车贷款只有7亿多元。
企业财务公司与专业汽车金融机构,并不仅仅是个组织形式的差别。由于资金规模小,对消费信贷缺乏经验,在目前的车贷市场中,财务公司的声音还很微弱。汽车财务公司面前还有一个现实的障碍:如果正式出台的《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不能适用于汽车财务公司,那国内的汽车财务公司只能吸收集团内成员单位的存款融资,且只能经营单纯的买方信贷,在办理汽车贷款时的首付款也不能低于30%。如此多的限制,如何能与专业金融服务机构放手一搏?
银行不会放弃嘴上肥肉
从1998年4家国有商业银行获准开办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以来,银行一直是车贷业务的绝对主力。商业银行占据绝对垄断地位,这与以专业汽车金融机构为主的国际惯例似有点不合拍。一家外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曾表示,银行做车贷,如同“大象拣花生米”,既不擅长,也不专业。
但银行并不这么悲观,雄厚的资金实力使其他两种力量不得不寻求银行的帮助。《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的80亿元的总资产和5亿元的注册资本金,对财务公司是个不低的门槛。外资汽车金融机构要想开展业务,也必须依赖中资银行的人民币贷款。所以,在汽车金融市场放开之初,银行的市场主体地位在短时间内可能得到维持。但随着专业汽车金融机构的逐渐崛起和壮大,银行将逐渐由台前转向幕后。
即将出台的《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将是三方力量重新定位的政策关键。由于竞争的三方各有短长,互补性强,在汽车金融开放初期,联手或者合资的可能性更大,上汽财务公司既与多家银行牵手,又准备与通用汽车成立合资汽车金融机构,这趟探路之旅目前进展顺利,如此看来,竞争的前奏是合作。 (记者姜范)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