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友:南人7057
当我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了后悔,不因为别的,就是觉得这个题目太大了,这不是以谁的目的为转移的,当然,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这个困惑与挣扎的具体表现又并非完全由市场决定。这些年的引进品牌的“中国制造”已经让很多人受益并基本上主宰着这个市场,但是,这种方式还能延续多久?或者说,它是否就是中国汽车业的未来的惟一吗?其他出路能否与之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这都直接影响着中国汽车业的走向和长远大计问题。所以说,我不敢在此枉加预测、枉加评论,仅仅看到一些异样的声音和对此种趋势做一下美丽的前瞻,毕竟中国汽车业能够有一个美丽而光辉无限的前景不仅是无庸置疑而且也是从没有人敢反对的一个事实。
近日,在沈阳召开的一次有关自主品牌发展的研讨会上,某报主编称“现在一说汽车自主品牌,马上有人出来反对,认为是和中国加入世贸的精神背道而驰,甚至认为是反对引进外资。”包含50%自主品牌和2007年大限的新汽车产业政策征意稿一出来,的确引发了很多不安,最重要的原因是,引进外资的政策和合资汽车企业给地方利税带来的好处已经让人们尝到久违的幸福,他们会问“难道在中国生产的车就不是中国产品、中国品牌吗?世界经济一体化就是打破那种持有大民族意识的人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有半数国产车用上了自主品牌,势必影响到靠KD组装的合资汽车企业的生存,这类企业在各地的分布肯定要多于屈指可数的几家使用自主品牌的企业,在乘用车市场的份额也远超过50%。那么,势必会形成对现在和过去曾主宰着这个市场的“老大”们的直接威胁,所以那种平分秋色隔江而治的美好憧憬,也就理所当然地另他们所恐惧。
所以无论明的、暗的,有不少人要不满,要反对,而且理由也是充分的---鼓励自主品牌是一回事,扶持合资重点企业又是一回事,不能过去的政策是约束民营,现在的政策又捧它上天,牺牲一个换一个,那还要市场调节干什么?
诚然,另一方面的声音则是----如此模式发展下去国产汽车企业有沦为外国附庸的危险。两种声音的直接碰撞,我想并不是什么坏事,起码,它已预示了中国汽车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我还想的是,不论是出于对自身的考虑还是出于对整个汽车产业的考虑都不会对汽车业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加以否定吧?因为,只有多元化了才会有正常的市场竞争,应为这时市场已经细化,有了竞争的市场才更有发展的前途和希望。同时,在竞争中亦能催生产业进一步地趋向于更加合理,每个企业也会在市场的竞争中逐渐强大起来。
其实,有一点是应该值得我们深思的,就是发展自主品牌的企业不是这个行业的龙头,而是如华晨、哈飞、奇瑞、吉利等几个“另类”。是他们的勇气可佳还是他们非如此无以生存?是他们英明决策还是他们顾此失彼?但我们却不难看出,他们在逐步壮大,并且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这是非常的难能可贵的。奇瑞的测量剖析和改进,以及华晨的外包中华进行开发,内引宝马用来学习的第三条路,都需要政府和政策的支持。
有人说,当下的中国汽车业存在投资过热的危险,其实,仔细想一想,这种说法不是另有所图就是一个无知的谬论。虽说中国的汽车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可是我们仅仅是处于增长期而已,我们还仅仅是起步而已,况且这个领域又存在着丰厚可观的利润,有大量的资金涌向这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更有甚者居然还说什么“重复建设”的笑话之言,这完全是计划经济的话语,它如何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呢?中国未来的汽车业的发展模式与现在所说的投资过热的情况是无二致的,都要由市场说了算,当然什么时候市场的话语权利成为了主导,中国的汽车业就已经长大成人了。
当然,这两种模式的共存的情况下,这种争论也就不会消失。就如这两种模式一样不会在中国消失。即便有变化那也无非是谁的势力大谁的势力小而已。但是,如果以权利话语来规定谁可以上谁不可以上,或者是无端地就说投资过剩、产品过剩等无稽之谈而限制后来着的话,那么,中国的汽车工业就没有任何希望了。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