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采购”真给美国汽车业带来威胁和恐慌吗?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1日 11:16  中国汽车报

  “生产向中国转移将使美国汽车制造业成千上万蓝领工人失去工作。”“近年来,美国的模具制造企业已经有6000多工作岗位被中国竞争对手抢走了,并且它们再也回不来了。”进入夏季以来,关于“中国采购(Sourcing from China)”成了美国业内最热的话题之一,汽车行业的主流媒体不惜用整版篇幅连续地进行报道、讨论。美国生产制动鼓的厂家因为中国产品的进口还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申请“进口救济”,该委员会认为中国的产品还没有对美国这些厂家造成经济上的损害,因此拒绝了他们的申请。还有读者上书美国《汽车新闻》,警告美国三大公司:如果他们坚持中国采购,美国人买不买美国车都是个问题。

  中国采购,真的给美国汽车业带来了如此大的威胁和恐慌吗?

  美国业界为什么这么敏感和紧张

  远卓管理顾问公司汽车行业中心负责人、资深汽车咨询专家陈文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美国工会组织反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等直接进入其OEM市场由来已久,近阶段的反对呼声日益加剧,甚至引起“震动和恐慌”,是有其深层原因的。

  美国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是全美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2002年为104万人,占全美所有耐用工业品行业就业总人数的10.6%。由于市场需求增长平缓,汽车及零部件进口的增长将严重影响本行业的就业状况。事实上,从1999年到2002年三年内,美国汽车零部件的进口增长了12%,与此同时,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也下降了12.3%。如此看来,美国汽车制造业工会对进口零部件的关注也就可以理解了。

  另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02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汽车零部件价值22亿美元,居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德国之后的第5位,并且从1999年起年均增幅达到约20%,远远超过其他四个出口大国。值得一提的是,墨西哥、加拿大出口强劲主要因为地处北美自由贸易区;日本和德国出口量大是因为作为汽车制造大国,它们的整车厂商纷纷在美国设厂,从本国进口关键零部件可以理解也难以抗拒;而中国是因为制造成本低而出口增长强劲的国家,这自然引起美国工会和中小型零部件制造业的关注和反对了。

  目前,通用、福特都在敦促美国国内的零部件供应商从中国采购或到中国设厂,并且还出台了一个所谓“双大洲”政策,即供应商在中国设厂并进入通用(或福特)的中国采购体系的,就可以同时进入其北美的供应体系。这更给美国工会和中小零部件供应商以巨大的刺激。再加上中国的服装纺织、玩具、电子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巨大渗透,使“中国制造”产生的冲击波令美国业界的人士对于将来的预期非常悲观,认为进口中国的零部件将不可避免地对美国国内的零部件制造业产生巨大冲击,这正是美国业内在这一进程还未真正启动时就反应激烈的原因所在。

  重压下的底特律

  “三大”必须“中国采购”

  虽然有工会阻挠,业界反应强烈,但专家认为,从经济规律本身看,这种生产转移很正常。三大公司要降低成本,必须去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采购,这是大势所趋。

  有数据显示,身负重压的美国三大公司近3年内市场份额又下降了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在北美的销量同比全部下降。而亚欧的公司在诸多方面都对美国公司形成咄咄逼人的态势。为了竞争,三大公司不停顿地优惠促销,造车利润越来越薄。为了降低成本,整车公司只有从供应商处挤油水———降价,降价,再降价,最后干脆下最后通牒:到中国采购否则终止合同。

  市场和资本的运作规律必然决定了三大汽车公司必须想方设法地降低成本以获得利润最大化,其中包括从发展中国家采购价格低廉但质量相等的零部件。毕竟,巨大的劳动力成本差异就像不可抵御的磁场,将牢牢地把美国公司吸引向中国。

  美国人有点紧张过度

  中国采购是大势所趋,但美国人现在“如临大敌”是不是有必要?远卓管理顾问公司陈文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美国公司在中国的零部件采购量微乎其微,而且大部分是用于售后维修市场,为整车配套的比例很小。因此,他对于美国业界惊慌的判断是“悲观的预期作用大于现实的冲击产生的影响”。

  据记者了解,2002年福特公司全球采购额高达450亿美元,而当年在中国的采购量不足1亿美元。2002年美国三大从中国采购的零部件用于北美OEM市场的比例不到0.6%。虽然,福特、通用都“扬言”未来几年在中国采购的零部件达100亿美元,但陈文凯认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大规模采购要变成现实仍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另外,据了解,三大公司目前采购的零部件的绝大部分是用在他们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中。比如,最早提出“要在中国采购10亿美元零部件”的福特公司,目前购买的零部件大部分用于长安福特和江铃等合资企业生产的汽车上。因此从这个角度说,美国人对中国汽车业的发展不仅不应该感到恐慌,还应该高兴。因为在中国合资企业引进生产的车型许多核心零部件是进口的,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零部件企业发展都起到了拉动作用。

  美国公司还将向中国转移研发

  生产阶段的转移刚刚开始就已经令美国人如此恐慌,但有专家指出中美汽车业的合作还将更深入地走下去。底特律中华商会执行副会长伍耿新先生认为,美国汽车公司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把产品开发过程转移到中国。和蓝领工人不同,在美国汽车业负责产品开发的白领工人,通常是不受工会保护的,因此在这一阶段,来自工会的阻力会小得多。美国公司能把重要的技术研发工作向中国转移,这仍然是看中了中国劳动力廉价的优势。

  记者认为,面对中国采购潮的来临,美国业界的恐慌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美国人应该思考的是:美国传统制造业到底还有没有优势?如果这种优势已经丧失或迟早要丧失,那么就该顺应这种趋势,就像当初家用电器的制造转移到日本时一样。(本报记者张向东)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