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何日能挂牌?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0日 11:07  中国经济时报

  汽车工业的发展已经对汽车金融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市场开放在即,外资机构兵临城下而国内还没有专业的汽车金融机构的现实下,建立健全的市场准入制度,培育专业的汽车金融机构、促进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业界共识。

  《办法》难产造就市场瓶颈

  “央行《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管理办法》迟迟不能出台可能引发下列问题:一、汽车金融经营的灰色地带产生;二、风险管理走入误区——经营主体分割,经营主体不进行风险控制;三、体系建设先天不足;四大量外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进入,给国家汽车产业和用户造成损失。”

  汽车与社会发展研究咨询中心主任周立群在8月底由亚飞汽车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汽车信贷国际论坛上谈到酝酿四年而没有出台的汽车金融管理办法时如是说。

  去年10月8日,央行公布了此前为业界翘首许久的《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汽车金融开放真正进入了倒计时。一时间,汽车界犹如听到冲锋号般紧急行动,尤其是福特、通用、大众等这样的外资汽车金融巨头,在等待多年之后,盼到了出头之日。

  在中国加入WTO开放金融市场的承诺中,允许设立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并享受中资同类金融机构的同等待遇;而外资银行可在入世后五年内向中国居民个人提供汽车信贷业务。2001年1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入世当日起兑现承诺,福特、通用、大众等跨国公司均向央行递交了相关申请。为等待市场开放,这些跨国巨头多年前就在中国设立了代表处。

  但央行自去年出台《办法》征求意见稿之后就再没了动静。据周立群与银监会一位不愿意透露职务与姓名的工作人员分析:由于这项法规出台将涉及到商业银行、外资汽车金融机构、国内汽车经销商等各方利益,因此必须对各方利益给予良好协调。尤其是如何培育中国的汽车金融公司、保护国内银行车贷业务、保证外资的国民待遇、制定汽车金融的利率政策、融资模式等方面,央行面临较为艰难的决策选择。

   业内人士认为,央行《办法》不出台,成了目前国内汽车金融产业发展最大的市场瓶颈。据周立群分析,长期以来,我国由于法律法规的空白,只有银行才能名正言顺的涉足汽车信贷业务领域。这使其他一些机构的放贷行为陷入“灰色地带”。因此许多人认为,为发展汽车金融产业,央行《办法》应该尽快出台,而目前有消息称,这一办法年内可能正式出台。

  转移风险的做法还要持续吗

  “风险管理主体缺失是中国汽车消费信贷走入的一个最大的误区。与中国汽车消费信贷8年来的高速发展极不相称的是,汽车信贷风险管理走入了风险简单转嫁与分摊的误区。”亚飞汽车连锁总店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吴珀涛在谈到今年以来保险公司纷纷停止车贷险的现象时如是说。

  据他介绍,目前国内汽车信贷不外乎四种运营模式:即银行、保险公司、汽车经销商三方合作;银行、汽车经销商双方合作;银行、保险公司双方合作;银行单方开展。几年来,中国汽车信贷市场在经营理念、产品设计、市场拓展、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在汽车信贷信用评估及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上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无论是经销商的全程担保,还是保险公司的保证保险担保,都只是汽车信贷风险的简单转嫁和分摊,而不是风险管理水平的实质提高。

  “这种简单的风险转嫁和分摊,造成了风险管理主体的缺失。在全国范围内保证保险正在逐步退出汽车信贷领域,表面上看是由于风险增长,而实际上,今天的风险爆发正是长期以来风险管理主体缺失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吴珀涛认为,银行发展汽车信贷业务只是为了改善信贷资产质量,优化信贷结构,但并没有业务规模,也缺乏风险管理。

  “银行、保险公司、汽车经销商间合作的汽车消费信贷大致分为直客式和间客式,表面上很花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银行转嫁风险的花招,银行不进行调查,就把风险转给保险公司,这就是保险公司纷纷停止汽车信贷保证保险的原因。”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认为,最终提供资金的银行,并没有有效的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手段。

  亚飞汽车副总裁、第二届中国汽车信贷国际论坛秘书长黄加林告诉记者:从发展的角度分析,符合中国汽车信贷市场发展趋势的运营模式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实现风险管理的专业运作。汽车信贷必须强调以个人信用风险管理为业务核心,切实保障资金的安全性。二是注重金融政策的灵活性和产品设计的市场适应性,要根据个人信用水平提供相应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产品,体现在贷款利率、贷款期限、首付款比例、担保条件等方面。三是加强与汽车生产流通厂商的资源整合。四是向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方向发展。

  全面认识汽车金融产业

  “汽车信贷只是汽车金融服务的一部分,现在大家只是关注汽车消费信贷,却没有注意到汽车金融事业对发展汽车制造、流通、消费等具有的重要意义。应该全面认识汽车金融产业。”

  贾新光认为:汽车金融服务对于汽车工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他称,日本大集团都各有一家银行,他们对本集团内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对企业的人事介入、经营方针的干预有很大的发言权,这是其他银行无法相比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更关注专业金融业务与行业金融业务,同业务覆盖范围广泛的银行相比,它更专业,与行业的关系更加密切。在中国现有的金融体制下,企业的金融业务完全依赖银行,而银行的目标同企业的战略很难和拍,比如有时银行在一个城市提供面向产业的短期贷款,全部用于汽车工业都不够塞牙缝,只好发给其他行业。因此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长期制约于资金限制,但是又很难通过自己拥有的金融机构来筹集资金。”贾新光称:这是今后发展汽车大集团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资料显示,目前在全球汽车销量中,70%是通过融资贷款销售的。而中国目前大约只在20%—30%,发展空间很大。据通用公司和福特公司的资料,汽车金融服务获得的利润占到整个集团利润的36%左右。而汽车金融服务机构的优势以汽车金融服务为核心业务,覆盖范围很广。

  贾新光说:“汽车金融服务可以说是一手托三家:为厂商提供维护销售体系、整合销售策略、提供市场信息的服务;为经销商提供存货融资、营运资金融资、设备融资、财务咨询及培训等服务;为用户提供消费信贷、大用户的批售融资、租赁融资、维修融资、保险等服务。”

  汽车金融可以说是汽车产业链条中极为关键的一条。难怪亚飞汽车总裁郭基元先生曾说,以汽车金融服务为主的汽车服务业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到至关重要,必须要发展中国自己的民族品牌。

  汽车金融服务要有专业机构

  作为一种专业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在汽车金融服务方面的优势银行无法比拟。光就资金规模而言,跨国巨头的资金势力国内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不能与其相比。但目前,在市场逐渐开放的过程中,国内还没有一家正直意义上的汽车金融公司。除各大汽车生产商的财务公司之外,目前做的最成功的还是国内最大的汽车经销商亚飞,但亚飞这个中国汽车金融领域的先行者,目前扮演的还只是一个信用管理者的角色。与汽车金融公司的定位还有距离。

  汽车金融公司在专业产品服务方面有经验和良好的条件,国外的汽车金融公司从事服务的第一任务并不是赚钱,而是促进母公司汽车产品的销售。汽车产品服务的专业性很强,如产品咨询、签订购车合同、办理登记手续、零部件供应、维修保养、保修、理赔、新车抵押、旧车处理等等,银行由于不熟悉这些业务,做起来有很大的困难。

  中国农业银行个人业务部消费信贷处处长崔一萍说。“在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现有的市场模式中,经销商依然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位置,不借助销售商这个平台,银行的汽车消费贷款产品难以销售。”崔一萍的话正好反映了银行在汽车金融方面的困局。业内人士说:“如果有专业的汽车金融服务机构,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据亚飞吴珀涛介绍:从2002年底开始,中国汽车信贷市场开始进入竞争阶段,其最明显的表现为:汽车信贷市场已经由汽车经销商之间的竞争、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上升为银行之间的竞争。一些在汽车信贷市场起步较晚的银行,迫于竞争压力,不得已采取“直客模式”开拓市场。但在银行“直客模式”与“间客模式”并存的情况下,银行不断降低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延长贷款年限,放宽贷款条件,竞争导致全行业平均利润水平下降,风险控制环节趋于弱化,潜在风险不断积聚。他分析这一时期的特点时认为:汽车信贷占整个汽车消费总量的比例继续提高,由2001年的15%提高到2003年上半年的20%左右(全国平均水平;保险公司在整个汽车信贷市场中作用日趋淡化,专业汽车信贷服务企业开始现,中国汽车信贷开始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无论过去、今天还是未来,银行、保险公司、汽车生产厂商、汽车经销商、汽车信贷服务企业和消费者都是中国汽车信贷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只是在汽车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各方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调整。”

  亚飞副总裁黄加林认为:“消费者将会更加理性,汽车厂商的作用将会增强,汽车经销商将更专注于汽车销售服务,保险公司将突出其在风险业务上的优势,银行可能会从前台逐步走向后台并更加侧重于资金的提供和管理、网点支付结算等服务水平的提升,而专业的汽车信贷服务商将会直接面对客户,承担起风险管理主体的角色,并与银行形成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

  (本报记者王子恢)

(编辑:李颜伟)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关注中国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