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世纪》第六期
虽然本届上海车展在多个方面都超越了北京车展,尤其在车展服务方面更接近于国际车展的模式。但说上海车展与国际车展接轨实在为时尚早,至少我们在多个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首先在风格上国内车展尚没有自己的风格,纵观国际几大车展,日内瓦、法兰克福、巴黎车展以展示新车型和新技术为主,汉诺威车展则以展示商用车为主,而北美车展与东京车展主要展示北美和日本的最新车型。而无论是上海车展还是北京车展,均没有鲜明的个性,各种车型混杂一堂。11月份的广州车展不知能否有所突破。
参展规模小、国际参展商少依然使国内车展无法跻身世界一流,但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增容,这一现状有望在几年内改观。
国内车展的一大景观是,每次车展的媒体日,这边厢正在举行新闻发布会,那边高音喇叭已在喊,XX公司的新闻发布会5分钟开始,请记者前往XX展台,喇叭声在媒体日一天此起彼伏,而成千名记者则如潮水般的由这一展台拥向那一展台,车没看到几台,鞋倒挤掉了几个。记者在日内瓦等一些国际大车展上从未看到这般景象,极少有公司在展会现场举行新闻发布会,即使有,也是只有十多人的小规模的发布会,或是在展台楼上的会议室举行,整个展场秩序井然,绝少蜂拥现象,全不似国内千人共唱一台大戏般热闹。
国内车展上发送资料几成形式主义,很多公司的资料只不过一张宣传广告,很多人挤上去拿到后随手就丢弃不顾。在国外举办的国际车展上,观众不仅可以轻易地索取到印制精美的参展车的详细技术资料,而且还可以免费获得参展车的VCD/DVD影碟。许多零部件供应商、生产设备供应商还会主动的把刻录有技术资料的影碟赠送给观众。
模特、表演成了车展必不可少的部份,这种本末倒置也是国内车展的一大特色,香车美女本来无可非议,但每款车均有一到两个模特,美女倒成了车展的主角,一个朋友戏称,“车展最过瘾的就是看美女了”。如果你看完一天车展,必可看到几十场劲爆的热舞表演,而每当演出开始,几百人就将看台围个水泄不通,到处乌烟瘴气,真正想看看车的人连门都摸不着。而且音响声震天价响,让人一时竟以为到了夜总会来了。
这种景象在东京等国际大车展上是决计见不到的,百分百的中国特色。
另外,参展商对观众的态度也成问题,国内车展上高级一点的车都是高高的置于展台之上,只可远观,即便是几十万元的车,往往也是大门紧锁,不允许参观者新亲身体验,只有十多万的家用车才让你坐进车厢仔细观看。一些参展商驱赶观众的态度极其冷淡,大有居高临下之态,往往在车展上会引发争执。而国际车展上的参展商却非常热情,几百万元的超级跑车都向人敞开门户,而一些新推出的车型最唯恐你不眷顾一眼。笔者也只有在国际车展上才有机会坐进林宝坚尼以及法拉利等车中,体验这些车型的惊世之美。
往往不解的是,为何同样是国际汽车商,参加国际车展与国内车展时的态度"南桔而北枳",莫非是咱们的欣赏水平实在太低,还是他们想在参展后再将车卖个好价钱?这是只有经销商才会打的小算盘,国际巨头们不会只有这点胸襟吧!
借以时日,硬件、规模乃至影响力方面的差距可以改变,但国内展览会的一些陈规旧习却显得有些积重难返,如果这些方面不改变,即使规模再大,也不过是国际二流的车展罢了。
交通:这是国内车展的痼疾,每一个展会都把方圆几里堵得举步维艰。此次上海车展,虽然使用了新场馆,远离市中心,但仍堵得厉害,车龙排出几里外。许多观众干脆把车往路边随意一停,大老远就开始步行进场了。出租车被喝斥到几百米开外,公交车则基本不直接到达展馆。看警察叔叔忙得不可开交,却效果甚微,不禁感叹,中国人搞个展览真不容易。原因在哪?也是老话重提,单一的平面交通加上低水平的道路管理,再宽的马路也只能做停车场用。
城市环境:几乎所有人都同意说,上海的城市建设得不错,包括此次使用的新展馆,都是按照国际流行的模式来建造,几个大型的展馆相连,功能区明确、方便实用。但一说到上海人的服务意识,则几乎没有不摇头的。出租车行业首当其冲,司机不认路。浦东司机到浦西或浦西司机来浦东,绕远的,停车问路的,瞎转的,几天时间里全碰到了;酒店业,不仅费用贵得离谱,一家五星级酒店普通房一晚的住宿费是300美元左右,而且有的四星级酒店,外表不错,里面装修摆设最多能算三星级;零售业,商场里的小姐大嫂可惹不起,不是一定要买的东西,千万不要乱问乱看,不然白眼冷语就丢过来了;饭店饮食业,吃饭要习惯多等一会,吃完饭要自己去柜台开发票,服务员才懒得理你呢。
要打造一个国际“第六大”车展,已不止是展出多少台车的事。一流的车展也应当有一流的综合服务水平,我想大家都会认同这一点。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