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本报刊出特稿《谁在操控进口车市》后,反响强烈,有人提出真正的症结是汽车进口配额许可证。到底是谁在大肆炒作汽车进口许可证?其目的又何在呢?许可证管理保护汽车产业
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要了解为什么要对进口汽车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汽车进口许可证的实施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中国汽车工业已有50多年历史,但发展不平衡,如果放手让国外汽车涌进来,脆弱的中国汽车工业将面临灭顶之灾。
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艰苦谈判中,中国承诺整车进口关税到2006年7月1日降低到25%。另外,同意汽车产品进口配额每年增加15%,到2005年1月1日全部取消对汽车进口的配额许可证管理。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争取到了3年宝贵的保护期。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有专家预测,目前中国老百姓近期轿车购买力在500万辆左右,需要3年才能消化。汽车工业的发展对于钢铁、橡胶、电子等其他相关产业,都有着很大的带动作用。按照国外流行的说法,一个汽车制造工人可以带来7个后续的工作岗位。目前全国汽车制造业的员工约有300多万人,照此推算,总共可提供2000多万个就业岗位。
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汽车工业,因此国家一直对进口汽车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以保护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保护的措施一是实施严格的进口审批制度,二是实施高关税。许可证倒卖为何难绝迹
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我国进口汽车配额总量增加直至完全取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汽车进口配额是金额的概念,并不是一个数量概念,没有要求必须进口多少辆整车。根据企业申请配额的实际情况,有关部门在配额分配中,首先满足国内汽车工业对进口生产配套所需套件和关键件的需要,对于整车进口,则优先考虑国内不能生产的车型。
国家大幅降低进口汽车关税,迅速扩大的进口汽车需求与相对有限的供给矛盾加剧,原本无价的汽车进口配额许可证成为市场追逐的有价商品。受高额利润的诱惑,倒卖汽车进口配额许可证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汽车经营企业违反有关规定,非法转让、倒卖配额许可证,严重影响到正常的进口汽车市场。
一位权威人士指出,倒卖许可证的行为只是个别现象,绝大多数经销商的汽车进口许可证是通过合法渠道、每份10元工本费领来的,不是花钱买来的。但是也不可否认,由于分配进口汽车配额和许可证是一种行政审批,在审批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有一些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现象。曾经有人提出,能否对汽车进口许可证实行有偿使用,进行拍卖,事实上这么做违反了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许可证不紧张为何还要炒
由于今年1月1日国家再次下调进口汽车关税,许多进口汽车经销商都把去年的许可证结转到今年用,原外经贸部也规定去年的许可证可以延长到今年3月底。从海关统计来看,今年一季度全国进口的小轿车和越野车整车达到4万多辆。今年的许可证4月以后已经下发,数量比上年同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四五两个月进口的轿车整车与许可证的数量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市面上的汽车进口许可证并不缺。
之所以一些经销商并不积极组织进口,有专家分析认为,一是在等待欧元汇率下调,二是在对国内车市进行观望。从去年至今,欧元兑美元的汇率已经升值了30%以上,由于人民币实际上是和美元挂钩,人民币兑欧元也相应贬值。目前国内流行的进口高档车奔驰、宝马、沃尔沃、陆虎都来自欧元区。在这种情况下订购欧洲车,成本太高,经营风险太大。
另外国内汽车市场增长迅速,前4个月销售了54万辆。各厂家又纷纷降价,以争夺市场份额。更主要的是广州本田率先降价,导致国内相同档次的车纷纷降价。一些型号的进口中高档车失去了价格优势,不得不进口3万美元以上的高档车,甚至是10万美元左右的车。这些国外高档位、高价格的车,其产量有限。从订货到交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证不紧而进口车却较为紧张了。
有人认为,屡屡在媒体上炒作汽车进口许可证的,正是一些进口汽车经销商。他们通过自己熟悉的记者在媒体上进行炒作,其目的一是给有关部门施加压力,多发整车许可证。另外一个目的是掩盖进口汽车利润过高的问题。
再过一年半,汽车进口许可证就将结束它的历史使命。届时,虽然没有了非关税壁垒,但进口汽车的关税仍然超过25%,再加上17%的增值税和5%-8%的消费税,进口汽车在价格上,与国内同样档次、质量的汽车相比,还有差距。张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