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民族汽车品牌如潜龙在渊 比肩巨头并非难于登天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1日 09:54  解放日报

  上海车展早就结束,回想车展,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国际品牌:通用福特奔驰宝马克莱斯勒丰田大众雷诺日产本田标致雪铁龙……什么时候,我们的民族品牌也能与它们比肩而立呢?

  相信会有这么一天:我们的民族汽车企业为中国打出一个真正的世界品牌;在世界车业的“6+3”之外,还将加上咱中国人的一条巨龙……

  这一天,也许还很遥远,但漫漫长路已经走出了最初的几步。至少在2003上海车展上,民族汽车业的小龙们已经渐露头角。我们的民族之车

  正驶在路上……

  2003上海车展可说是民族品牌济济一堂、赢来众人喝彩的一次盛会。奇瑞同时推出2款不同平台的新车QQ和东方之子,吉利为第10万辆车“找婆家”并展出了“中国第一跑”,华晨在申城的“处女秀”上带来晨风系列新中华轿车,哈飞则一下子展示了2款自主知识产权概念车“梦幻”和“赛豹”……几道点睛之笔令我们眼前一亮,民族品牌终于渐渐展现出自己今非昔比的整体形象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并带给我们一番启迪。这种来之不易的启迪不仅是对于民族汽车企业的,也是对于合资汽车企业的,甚至可能是对于整个民族产业的。

  打民族品牌不易但绝非难于登天

  今天,人们把“桑塔纳”、“捷达”、“富康”冠以“老三样”的称呼,即使在国际车展上,它们依然还是中国三大汽车集团的展品。然而,多少年来打遍天下的三架老车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民族品牌。当然,在国产轿车工业的初级阶段,合资建厂、全套引进正是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新一代中国汽车人蹒跚学步之时,要打出一个与人家匹敌的民族品牌谈何容易。好在物换星移、新陈代谢,中国汽车终于不再只走“合资一条路”,民族品牌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尤其经过2002的“井喷年”,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到了。

  打民族品牌确实不易,但也不应该对它的难度无限夸大,甚至对汽车的“自主开发”神秘化。一些国内企业的实践证明,自主开发、打民族品牌并非“难于上青天”。有了资金、技术、人才、理念等方方面面的积累和准备,发展民族品牌是完全可能办到的。路在自己脚下,毕竟有不少人已经这样一路走来。所谓“东风”漫卷“红旗”,“吉利”行遍“中华”,除此之外,奇瑞、哈飞、东南、陆风、猎豹等等企业都有了打民族牌的新一代“中国车”。曾被比作车界“鲇鱼”的民营企业浙江吉利,从生产电冰箱配件的小厂白手起家,从“老百姓买得起的车”造到“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而作为车坛“黑马”的安徽奇瑞,1997年开始造发动机,1999年底产出整车,2001年初获得轿车生产许可证,当年实现销售近3万辆,2002年便突破5万辆,今年销量誓冲10万大关,明年则要翻番到20万辆。不仅如此,奇瑞还扩军海外,目前己出口6批次轿车,除了年内将在伊朗建厂投产,还正洽谈在南亚组装生产汽车,要把民族的牌子打出去。也许,这些数字对大集团而言一点不难,对民族企业而言又确实不易,但我们做到了。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切莫急功近利磨一剑何止十年

  还是那句老话———十年磨一剑。或许对于中国的民族汽车企业,要磨砺出一把好剑、一把宝剑、一把名剑,还不止十年的功夫。然而,现实之中,更多的企业,甚至是一些有条件、有优势的企业,往往耐不住这个练功的过程,而期望在短时间内得到一个现成的结果。于是,天南地北、江头河尾,中国车厂的前门大多飘着外国人的旗子,中国汽车的前脸大多贴着外国人的牌子,中国车界的前途难道成了外国人的棋子?诚然,目前这种“中国地名+外国牌名”的造车主打模式的确是我们实力差距使然,不得不承认,某种程度上,造国外的车、打国外的牌是在市场上比较好卖,地方不仅赚得到一笔现钱,还立马崛起一个支柱企业,何乐不为呢?

  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比汽车工业发展的拉美模式与日韩模式,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假如有朝一日,堂堂大国变成拉美一样的世界工厂,那是民族的失败;不受制于人而后发制人,最终树立日韩那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那才是民族的胜利。上溯至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丰田公司对进口整车一辆辆的肢解,零件一个个的琢磨,凭着仅有的卡车制造经验,终于搞出了一个民族品牌:丰田皇冠。这个后来赫赫有名的皇冠雏形又经过逐年“补缺补差”而形成量产。日本的其他汽车厂商也如法炮制,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形象和声誉,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日本后来居上成为汽车强国。另一个活教材是比我们起步更晚的韩国,以现代公司为首的韩国汽车也是卧薪尝胆才走过这条路,从一个“问题少年”成长为汽车王国的新贵。也许,我们可以乐观,中国民族汽车的成功之路可能并不会比这两个东亚兄弟更长,但暂时的曲折甚至失败也在所难免,可这不能动摇我们走上此路并且走下去的决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以我为主整合资源也是自主开发

  研发问题是中国汽车业的瓶颈和老问题。不论是全套整线的引进,还是简单模仿贴商标,都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行为。然而,闭门造车也不行。我们必须改变观念。其实,民族品牌自主自立的模式多样,总体而言应该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路线。委托或参与国外设计,加以研究改进;引进关键部件或技术,加以整合生产等,都不失为取得知识产权的途径之一,并完全能够达到发展民族自主品牌的目的。

  通过这次上海车展,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民族企业已经在这方面行动起来了。哈飞集团,从哈飞中意、赛马到哈飞路宝,都是中国妈妈的“混血儿”车型,而车展上令观众刮目相看的两款概念车也是哈飞与意大利平尼法瑞纳设计公司联合设计并委托其生产的车型。但哈飞与其共同拥有知识产权,并有修改其设计的权利。其中,“哈飞梦幻”将作为哈飞下一代车型的原型车,模具等现已开发完成,今年底明年初便可正式生产。“哈飞赛豹”则速度更快,预计年内就将推出,可能是外形最酷、价格最低的国产跑车。

  吉利也已引进设计方面的两大“外援”,先后与意大利汽车项目集团和韩国大宇国际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前者将为吉利设计一款时新的轿车,与后者的技术和生产设备合作模式也与此相似,而吉利方面将保护其品牌和全部的知识产权。华晨与宝马的牵手,估计也并非完全“靠山吃山”,而是充分学习并利用其技术和管理经验,联合开发高级车新平台,以先天的低成本优势使其价格率先与国际接轨。

  总之,我们要充满自信地打出“自主开发”的旗帜,但不应该狭隘地理解“自主开发”。确立以我为主的原则,整合国内外各种资源为我所用,这也是一种自主开发。

  ———条条大路通罗马。

  徐瑞哲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