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业要有甘做世界汽车加工厂的思想准备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09日 12:52  中国汽车报

  建国以来,我曾经多次参加过关于建设中国汽车工业的讨论。这里应当着重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的汽车工业,这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必然的内涵和发展。

  汽车工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一重要认识在十多年前已逐步形成,成为建设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战略方针。

  “为人民服务”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主题思想。我在十多年前,曾在报刊上发表了“菜篮子、米袋子和轿车进入家庭”的文章,提出轿车进入家庭是汽车工业工作者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体现,论述了大力发展轿车、轿车进入家庭的必然趋势和宏观发展前景,认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这些年来,每次回国,我都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欢欣鼓舞。尤其是这几年,我国汽车工业年发展增幅超过20%;轿车大量进入家庭,私人购车率超过50%;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总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二。这些都说明了:我国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且正在随之发展而高速发展。同时轿车大量进入家庭,已成为我国人民生活全面奔向小康的重要内容,也意味着我国将从“汽车大国”奔向“汽车强国”。

  “中外合资”是我国汽车工业的特色

  我国汽车工业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其实一直都带有丰富的中国特色。我认为,这其中最主要的特色是在改革开放后,首先大力开展了中外合资经营工作。也正是那些在20世纪80年代初陆续兴建的北京、上海、广州、长春和武汉等地的中外合资企业,为我国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并且担当着将我国发展成为“汽车强国”的主要任务。

  我国汽车工业的这一特色,在国内舆论界是颇有争议的。我曾经参加了20世纪80年代中外合资项目的谈判、建设,身临其境,在工作过程中也曾经遭受到许多责难和非议。即使现在,仍然可以听到“中外合资”不如“自主开发”,丢了自主权和设计开发能力,以及“肥水外流”等多种意见,似乎这种在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成了我国汽车工业致命的弱点。

  我认为,对这一理论和观点的探讨是重要的,我们应当本着“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来开展这一讨论。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的汽车工业”的讨论中的主要内容。

  我的观点是明确的:这种国际化的,可以称之为“大国际化”的发展方式,是“建设中国特色的汽车工业”的重要步骤和内涵。

  “国际化”是汽车工业的共性

  我认为,“国际化”已是汽车工业所具有的一种共性。在加入WTO后,我们更应当利用当前有利的时机,进行“强强联合”,为中外合资经营创造第二个高峰,为发展成“汽车强国”、“汽车王国”,为全面奔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要有甘做世界汽车加工厂或加工中心的思想准备,发挥我们在加工成本低、人才和人才资源雄厚、基础设施和资源广博等方面的优势。强强联合不仅是为了抢占国内市场,更要通过与我们合作的外国大集团,以各种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我期望在目前的强强联合中,能够出现“移植工厂”,将名牌轿车的生产移植到国内来,而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这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我国汽车大集团的CEO等决策人,应当在国际化的合作中着重考虑。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加大和深化国际化的方式和内容。其次,在国际化进程中,还要注意到人才的国际化,尤其是高级设计、开发研究人员、高层次管理经营人员和汽车金融及市场开发人员等,一定要在国际化的双向流动中着意扶植和培养。这方面是我们汽车行业的弱点,甚至也落后于国内其他一些行业。人才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将成为关键的制约因素,也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关键因素。

  我高兴地看到,近年来国内汽车工业正是朝着这一方向大力发展。长春、武汉、北京、上海、重庆、南京等地的主要汽车生产企业,都在和国际上著名的强势汽车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合作,初步形成了新的国际化强强联合的胎模。不管这些合作是粗放的、还是初级的,都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国际上汽车工业的竞争是剧烈的,用通俗的话来说,是逐渐在形成改朝换代的局面。这种竞争局面无疑也扩展到了我国,使我国也有了“国际竞争”和“国际汽车博览会”的缩影。

  可能有些人会对这种现象忧心忡忡。如在加入WTO的讨论中,就有人曾经认为加入WTO,如同进入了“鬼门关”,对我国幼稚的汽车工业的冲击将是最大的,似有覆顶之灾。事实在证明、也将继续证明,国内主要汽车生产企业目前都已经向“大国际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这一步,对建成有中国特色的汽车工业和“汽车强国”十分有利。我为我国汽车工业的继往开来、后继有人而高兴、自豪。

  注意加强零部件的中外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新形势下的中外合作,不能逗留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水平,而要以一定产量和参与市场为经纬,致力于真实意义上的“强强联合”,形成强的核心。这一核心要有很强的自我繁殖和自我增值能力,能够自我生成为大树,而不是攀藤蔓延,既能屹立于国际汽车之林,又能抗住国际竞争的巨风。

  我认为,当前我们特别要注意汽车零部件的中外合资合作,原来由于零部件生产规模受到汽车产量小的限制,不能及时发育壮大,同时受到计划经济、市场分割封闭、“小而全”或“大而全”的后遗症的长期影响。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的水平应当说是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成为发展“汽车强国”的主要弱点,待加以克服。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加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已经具备,一是市场的发育提供了零部件大批量生产、远程批量生产的基础,在汽车产量已经超过三四百万辆时,仅国内配套和维修需求,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有识之士应当抓住一两个关键零部件,从开发研究设计生产,配套和销售、“一条龙”式做足文章,打破分集团分车型的分割,成为市场的强者、市场的名牌;而主机厂商一定会从市场经济出发、屈服于无形的市场之手,从这一零部件腾出手来,去赚取更大的利润。国际上一些强有企业早不是“大而全”的落伍者,而是经网络,实现零部件企业在其生产线旁,在其经营桌上,随时随地式提供服务。整车和零部件并驾齐驱、形成双赢的经营理念和局面。

  二是汽车零部件“出口导向”的方针和措施,已有现实性和可行性。零部件国际化采购已是不争之实。我们实际上错过了许多发展汽车零部件的时机。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外合资企业谈判时,当时强调的所谓外汇平衡,有许多机制即建立在外商愿意反购若干汽车零部件上。(赵晟)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