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与外国品牌的是是非非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09日 11:51  国际商报

  上月初媒体关于天津一汽威姿轿车要改用丰田车标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汽车界业内人士的讨论。时隔一个月,天津一汽和日本丰田于6月4日对这一消息做出了回应,正式否认要在威姿上把一汽的“蝴蝶标”换成丰田“牛头标”。到底是双方没有就此达成共识,索性矢口否认,还是此事原本就是子虚乌有?无论如何,在“自主品牌”舆论呼声正疾之时,传出厂家“逆流而动”的消息,这本身就耐人寻味。

  说天津一汽想把丰田车标挂在威姿上,恐怕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因为理由似乎很充分:丰田血统、“自主品牌”的威姿上市后业绩平平,与原车型风靡日本、欧洲市场的情形相差甚远,所以需要丰田的牛头标来助一臂之力。暂且不论与天津一汽只有合作关系而非合资关系的丰田是否会答应,也不论挂上牛头标后威姿是否能重整旗鼓,仅仅是想到这种做法,就已经说明了品牌如此重要,以至有人(至少是部分媒体)理所当然地将其作为某种车型的救命之物。但如果在品牌前面加上个“洋”字,问题就不那么理所当然了,会引发出“自主品牌”的高层次争议。然而,所有这些争议对相关厂家来说,似乎只具有一时的影响或者是干扰,最终决定厂家行为的是市场——与其说厂家是向洋品牌低头,不如说是向市场低头,因为眼下的市场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这种需求。

  其他“自主品牌”的厂家又如何呢?中华历来强调车型设计、主要部件的国际背景。一向以当今国产轿车中最成功的“民族品牌”为自豪的奇瑞,在最近的“奇瑞风云春雷行动”中只字未提“民族品牌”,而是开始强调主要部件的外来血统,号称“荟萃世界精华”。看来,至少是在奇瑞,满足政治需求的“民族牌”似乎在淡出,而讨好市场的品质国际标准则摆在了营销策略的首位。

  纵观国产车营销策略,大体可以看到3种有趣的趋向:“自主品牌”的厂家一个劲地把设计(吉利的外观和车标都涉嫌模仿外国名车)和主要部件往外来血统上靠;以整车技术转让方式合作生产的厂家公开强调整车的纯正外来血统,或明或暗地强调主要部件的原装进口(如威姿、雅酷),直至干脆使用外国品牌(如马自达系列);合资厂家开始实施“品牌净化”措施(老厂家如东风,在雪铁龙系列新车型上取消了东风的车标,在新蓝鸟上抹掉了“风神”字样,号称在品牌问题上最开放、最灵活的上海通用,其独树一帜的汉语拼音加英文缩写的厂名,也在“自主研发”的君威和即将上市的凯越身上不声不响地消失了,似乎是要让其看起来更像进口车;新厂家如南京菲亚特和天津丰田,干脆一步到位地亮出了纯正的外来品牌——车身上干脆没有中文和厂名),或由遮遮掩掩地承认国产化率低(如北京现代索纳塔)到大张旗鼓地宣扬主要部件乃至整车的原装进口(如长安福特蒙迪欧和一汽—大众的奥迪A4)。贯穿于其中的一条主线为:只要有可能,就把一切都往国际上靠。至于“民族牌”,不过是一种舆论诉求,对有的厂家来说,似乎只有在面临知识产权官司时(如吉利和奇瑞)或某种舆论风潮来临之际,这张牌才会派上用场。

  话说回来,难道厂家天生就是贱骨头,非要长洋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不可?当然不是。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千方百计讨好消费者,争取市场认可,实现利润最大。此乃天经地义。难道应责怪消费者迷信洋品牌或洋货,对消费者进行扫盲,促其成熟?既没有道理,也不可操作,除非因经济之外的其它因素而有必要开展一次抵制洋货的短暂运动。

  消费者越来越看中自主品牌的家电、手机,决定的因素不是扫盲,而是自主品牌产品质量及服务水平的提高和价格的竞争优势。不同的是,汽车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其技术、制造工艺、产品质量及服务水平和品牌的积累需要更长的时间,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认同自然也需要较长时间。在此过程中,坚持宏扬自主品牌的厂家固然值得尊敬,也可适当扶助,但在此方面有所反复以及开始“外国品牌净化”的厂家也无可指责,市场是衡量一切做法好坏及成败的最终尺度。(何仑)

附表:主要合资国产车型外国品牌展示表

厂家 品牌 车型 车身尾部有中文厂名或地名 车身尾部有汉语拼音厂名
上海大众 大众 桑塔纳  
  大众 桑塔纳2000  
  大众 波罗  
  大众 高尔  
一汽-大众 大众 捷达  
  大众 宝来  
  奥迪 奥迪A6 门内脚踏板上有  
  奥迪 奥迪A4
上海通用 别克 别克  
  别克 赛欧  
  别克 君威
  别克 凯越
神龙 雪铁龙 富康 有(外加东风车标)  
  雪铁龙 爱丽舍 “东风雪铁龙”  
  雪铁龙 毕加索 “东风雪铁龙”  
  雪铁龙 “东风雪铁龙”  
广州本田 本田 雅阁  
风神汽车 日产 蓝鸟
天津丰田 丰田 威驰
长安福特 福特 嘉年华  
  福特 蒙迪欧
南京菲亚特 菲亚特 派利奥
  菲亚特 西耶那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