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栗源
倘若收购成功,吉利从此可以脱掉草莽衣衫,而以一家正规汽车制造商的形象逐鹿中原,渐渐登入庙堂之高,成就进退之资
5月中旬,一则传言迅速在证券市场上蔓延,该消息说,吉利集团意欲购并上市公司全柴动力(600218)。尽管消息不知从何而来,但一些证券机构却信之不疑。
全柴动力主营柴油发动机以及化学建材,向来温吞如水,不料因传言而得福,近20天来股价一路攀升,引人侧目。
不过全柴动力的股市异动,足以表明整个资本市场对此持欢迎态度。但吉利高层对本报记者却矢口否认,全柴动力也作桴鼓之应,日前发布公告说,“至今尚未有任何应该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局内人与局外人看法如此相异,真的就那么水火不容吗?还是别有隐情,不便出口?
吉利急寻资本运作平台
吉利集团CEO徐刚算过一笔账,到2005年,吉利需要8亿-10亿元进行扩张,这笔资金从何处而来,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因为吉利汽车还不是———至少眼下还不是———一台赚钱的机器。
吉利走的是低价路线,号称要制造出中国最便宜的汽车,但付出的代价是白花花的银子。吉利去年销售近5万辆,利润仅为6000万元,无法与各大合资厂商动辄数十亿元的利润相比。
吉利并非不明此事。去年初,曾以一款优利欧汽车向中端市场发起冲锋。然而,中端市场竞争激烈,吉利没有过人之处,自然难有容身之所,谈不上十分成功。但以吉利大势而言,继续向中端市场发起冲击当无疑义,但成功尚待时日,也需要庞大资金支持。
众所周知,汽车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烧的是钱,眼看吉利的摊子越铺越大——吉利宁波生产基地、上海汽车城、浙江台州汽车城等项目投资浩大,先后开工;与韩国大宇国际签订技术协议,耗资3000万美元;与意大利一家汽车设计公司签订新车开发协议,又要付出4000万美元——吉利要烧的钱必然越来越多。
吉利起家时采取的策略是“老板工程”,吸纳民间资金,但后患早已暴露无遗,已经逐渐放弃,而吉利其他产业能够自保已然幸运,自然无力支援。
银行当然是备选途径之一。今年1月16日,吉利汽车管理、营销、研发总部从宁波和台州迁往杭州。在庆典仪式上,工行、建行等12家银行的浙江省分行行长、副行长应邀捧场,应视作吉利结好银行初获小成。
徐刚说,“我们把总部搬到杭州就是为了获得银行金融界的支持。”急需资金之情溢于言表。
但最佳的途径是上市,3月12日,吉利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对集团和各子公司间的资产进行调整,开始为上市做准备,希望年内完成内地上市公司的收购。
话音甫落,应者众多,盖因吉利名声在外,汽车行业如旭日东升,方兴未艾,不愁找不到壳资源。其间先后传出申华控股、松辽汽车等有情有意,而全柴动力最为人关注。
今年大市不振,然而汽车板块逆势走高,估计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持续上升。此消彼长,吉利急匆匆杀将出来,可以说是见机而作。
吉利需要发动机
至于何以吉利锁定全柴动力,是因为吉利不仅需要一个资本运作平台,它还需要完成产业链条的纵深一体化,而当务之急,就是发动机。
今年3月,日本丰田汽车状告吉利美日汽车侵害其知识产权,要求吉利赔偿人民币1400万元。
以丰田地位之尊,屈驾状告吉利,并且仅仅要求赔偿区区1400万元,其中玄机,恐怕另有奥妙。
知情人士称,丰田明修商标,暗度发动机。原来,吉利一直使用天津夏利的发动机配套厂———天津发动机厂———的丰田8A发动机,并且长期是其大客户。而这也成了吉利汽车的一大卖点。虽然夏利与吉利拼抢激烈,但并没有就此有过多纠葛。
然而,丰田却不容吉利,意欲断吉利之粮。丰田在中国推出的威驰轿车部分车型也装配8A发动机。但价格上,美日汽车与威驰却相差甚远。更要命的是,如果未来吉利推出与威驰有竞争的车型,继续装配8A发动机,价格又低于威驰,自然为丰田所不喜。
栖于别人屋檐之下,自然非长久之计,况且发动机乃汽车心脏要害。吉利未雨绸缪,已与多家国外发动机厂商谈合作,生产自己的发动机。
显然,在未来的扩张中,发动机对吉利汽车已有掣肘之势。形成自己的发动机生产基地,成为吉利汽车产业链上的当务之急。
不仅如此,发动机的研发生产投入也相当可观。对于资金链条紧绷的吉利而言,解决发动机所需要资金也势在必然。全柴动力两者皆备。
全柴动力的主营业务是柴油发动机,已经积累多年,有一定的技术以及人才储备。收购全柴动力,不需做过大的手术,顺势调整则可。
全柴动力乃上市公司,而且资产比较干净。证券界评价,此公司虽然近年利润下滑,但并没有过多的隐性问题,不会带来很多后遗症。同时第一大股东绝对控股,股权关系比较简单,收购操作相对容易。
同时,全柴动力位于安徽,离浙江并不远。大货车10个小时即可到达宁波,能保证供应速度,同时运输成本不致过高。
吉利收购全柴动力,立即可以获得部分专业人才以及技术,为发动机项目的扩张奠定基础。同时可以借此打通资金渠道。因此,吉利有并购全柴动力的冲动,当在情理之中。
全柴动力动力何在
然而,全柴动力为什么愿意与吉利商谈并购事宜?
全柴动力的第二大股东是生产商用车的福田汽车,并与福田汽车相互持股,结下战略伙伴关系,全柴动力因此收获甚多,所谓和则两利,这给吉利的进入奠定了基础。
以法眼观之,全柴与吉利的合作也有势所必然之处。虽然在为福田汽车的配套,但商用车市场毕竟有限,而且市场也是刺刀见红,拼杀激烈,全柴无法把宝全压在福田身上。
但是,全柴又无法为其发动机找到更多的出路。且不论其生产的柴油机在国内厂商本来应用就少,即使其生产汽油发动机,也难以打动各大厂商。因为,各大汽车厂商都有自己的发动机厂,且产能日益过剩,都在寻求出路。而这些厂商的发动机多数与国外巨头合作,规模庞大,质量稳定。以全柴之力,何以安身?
明证之一是,车市火爆如去年者,全柴也没有分享到丰厚果实,反而利润在下降。2002年该公司的年报显示,主营业务收入虽较上年增加1.087954亿元,增长24.32%;实现净利润1064.04万元,但主营业务利润却较上年减少2248.11万元,下降28.24%;净利润较上年减少2057.87万元,下降幅度达65.92%。
在去年的车市里,运营状况尚且如此,料定全柴依靠自身难以有大的起色。现实的选择是,仿效与福田的合作,引入战略投资者,捆绑发展。但选择谁又是一个问题。
显然,各大汽车集团没有动力收购全柴,因为没有用处。投靠商用车制造商,潜力有限。所以,寻找一个有发展前景的轿车厂商,而且愿意与其合作的轿车厂商是全柴的目标所在。
吉利恰恰就是这样一个目标。吉利已经成为轿车生产的正规军,且其志向远大。2003年,吉利的销售目标是10万辆。至5月份,已经完成近4万辆。更重要的是,吉利需要发动机,需要资金通道。
据说,全柴虽处安徽内地,前身也是老国企,但其管理层相当开明,并无国企、民营之偏见。
于是,这桩买卖看上去实在是天作之合。市场层面的传闻和全柴动力多日的上升不无道理。
而如果吉利完成全柴动力的并购,将大致完成资本布局,进可为其三大工程的实现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退可谋求一个好的价钱。
吉利大致完成资本布局
吉利的三大工程是CEO徐刚定下的纲略。所谓三大工程,是指骏马、猎豹、雄狮分阶段实施的三个计划。每种动物代表了吉利的一个发展阶段,骏马驰骋跟上产业发展步伐,猎豹矫捷凶猛求得发展,雄狮乃百兽之王,啸傲丛林。实施的目标是吉利拥有国内市场10%的份额。吉利所有的举措均围绕这个纲领。
4月5日,香港上市公司国润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其全资附属公司CenturionIndustries与吉利控股及其附属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于2003年3月30日达成正式协议,组建合资企业,定名为“浙江吉利国润汽车有限公司”,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经济开发区生产经济型轿车。
合资企业吉利国润首期注册资本为1.08亿元人民币,首期总投资额2亿元人民币。国润占合资企业46.8%股份,首期投入5055万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浙江吉利汽车占合资企业53.2%股份。吉利拿宁波一条单班年产5万台轿车的汽车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的全部设备作价约1.49亿元人民币投入,其中5745万元人民币认缴注册资本,超出部分作为股东贷款。
与国润合作之后,吉利的整车制造产业有了资本支持。同时,因为公司在香港上市,品牌形象良好,与国外公司谈车型购买等也相对方便。
如果吉利完成并购全柴动力,在动力总成方面则也有了资本支持。如此,吉利集团在汽车产业领域的关键环节上,一手牵两家上市公司。这也将对吉利的形象、管理构架乃至吸引人才等诸多方面大有裨益。
因为吉利从此不再以草莽英雄面对世人,而是以一家正规的汽车制造商逐鹿中原。本处江湖之远的吉利,渐渐登入庙堂之高。此为吉利求进之道。
然而,世事波澜起伏,殊为难料。在未来以规模求胜的汽车产业里,吉利手握两家上市公司,即使与人谈合并之事,都能够坐地起价。此为吉利谋退之道。
图:
Photocome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