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轮胎定期换位 认真呵护爱车的“双脚”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05日 12:08  大洋网

  胎压要适当

  轮胎胎压往往是驾驶者容易忽视的地方。最初的轮胎里面充上空气是为了更好地减振。而现在的轮胎技术已经把轮胎结构与胎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充入适当的空气使胎压达到标准位、轮胎的优良性能才会充分发挥出来,两胎压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轮胎的使用。

  若胎压过高,虽然滚动助力减小,但胎面与地面接触的部位仅胎冠中央部分,接地面积减小,并产生胎冠中央磨损现象;胎面张力也随之增大,受外力冲击时易产生外伤,同时也易造成胎面脱层沟底龟裂;另外也会降低制动性与舒适性。

  若胎压过低,滚动阻力增大,油耗随之增加,并且产生胎冠两肩磨损现象;同时易使胎温升高,进而使胎面或帘布层脱层,胎面沟槽及胎肩龟裂与帘线断裂;另外胎唇与轮辋之间摩擦过大,引起胎唇损伤或轮胎与轮辋脱离,严重时将产生事故。因此,要养成定期检查胎压的习惯,至少每月检查一次,当然还要检查备胎胎压。检查胎压必须要在轮胎冷态及一定的载荷条件下测量才是准确的。

  让轮胎自然降温

  轮胎内部帘线之间和胎面与地面之间不断摩擦会造成胎温升高。当胎温升高到极限温度时就会产生爆胎。在炎热的夏季,胎温升高更快,同时胎压也会随之升高,而当轮胎发热量与散热量平衡时,胎温将不再升高。

  长时间高速行驶后胎温很高,应降低车速或停车降温,且应尽量避免强烈的阳光直射轮胎。若经常使轮胎在胎温很高的环境下工作、轮胎的寿命将会大大缩短。在这里要注意只能让轮胎自然降温,切勿放气降压或泼冷水降温,这都会对轮胎造成伤害。

  定期做平衡检查

  在轮毂边缘通常会看到装有一块或多块小铝块,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它们对轮胎的平衡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调节这些小铝块的质量及其位置分布,可弥补车轮整体上质量的分布不均,从而达到平衡车轮的目的。

  轮胎平衡包括静平衡和动平衡。若出现静态不平衡或动态不平衡,都会导致车轮颠簸、跳动或摇摆,从而引起不均匀磨损,一旦出现不平衡状况,应尽快查明原因。不过也应定期做轮胎的动、静平衡检查并调整,以减少轮胎的异常磨损,使其在稳定的条件下转动,延长寿命。

  当心车辆异常颠簸

  四轮定位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其中主要的“三倾一束”——前轮外倾角、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角和前轮前束是前轮定位的主要参数。如果前、后车轮受到较大的碰撞或其他外力,车轮定位可能受到破坏,于是就会出现车辆跑偏或颠簸,以及轮胎胎冠的不均匀磨损。若出现上述现象就应立即做车轮四轮定位检查,确保车辆的正常行驶。

  轮胎要定期换位

  由于前、后桥的分配负荷不同、驱动轮与从动轮的不同以及路面状况差异,车辆各个轮胎的磨损状况是不一样的。为了获得最佳的轮胎磨损状况,轮胎的定期换位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在汽车制造商提供的汽车使用手册中会明确指导轮胎的换位。一般情况下,建议前轮驱动车辆每行驶8000~10000km进行一次换位,而四轮驱动车辆最好在6000km时进行换位。若备胎与其他车轮同规格,它也可参与换位。

  轮胎规格不可随意进行更换

  有些发烧友喜欢又高又宽的轮胎,于是自己动手进行轮胎规格上的升级,换上宽胎面低扁平率的轮胎。虽然这些又宽又扁的轮胎看起来野性十足,增强了抓地性能,但也应该注意一下,轮胎的规格尺寸与车辆的动力性、制动性、各电子辅助系统(ABS及TCS等)、油耗及车速和里程显示等方面都是密切相关的,切不可随意进行更换,一旦升级不当就会造成车辆机械方面的不协调而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建议升级规格后的轿车轮胎总直径加高后不能超过1.5%和降低后不能超过2%。为便于查询,某些轮胎专业机构会综合各方面的要求挑选出可互换的一些轮胎规格列成表格供车主参考。

  不要使用出现鼓包的轮胎

  由于轮胎总是“走”在最下面,它受到伤害的机会也是最多的。在胎冠及胎侧往往会出现割伤、扎伤、裂缝和鼓包。

  轮胎若出现扎伤,先不要急于拨出扎入物,应检查其是否漏气,否则可能会使漏气加速。

  高速行驶时,轮胎可能撞击坑洞及其它外界异物,从而导致轮胎在冲击物与轮辋凸缘之间产生严重的挤压变形,造成帘子布断纱,轮胎内部的空气则从断纱处顶起形成鼓包,出现鼓包的轮胎不能再继续使用,因其随时都有可能爆裂,是车辆行驶的事故隐患。

  作者:朱钦

(编辑:李颜伟)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主宝典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