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在国内上市的步伐显然比李书福预计得要快,来自吉利的内部消息称,其CEO徐刚在内部场合表示到今年的6月份,吉利将和目前正在谈判中的上市公司签订协议,买壳上市,而不是计划中的年底。而来自券商的消息则直指全柴动力(600218),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吉利正在和全柴动力紧密接触中,并极有可能通过收购前者完成上市的动作。据称徐刚本人对此消息不置可否。
此间,全柴动力在二级市场上也颇有表现:近20个交易日不断攀高,其股价从7.20元一路疾升至10元以上,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印证着此说绝非空穴来风。
求金若渴吉利上市如箭在弦
和预定的计划不同,吉利在国内和香港两地上市的时间表在2003年的5月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计划中上半年在香港上市,年底前完成进军国内A股市场,目前的实际步骤看来刚好相反。
但有一点没有变化,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动作频频的吉利在外界普遍看来存在着相当的资金压力。
2002年12月,吉利和意大利汽车项目集团签署了一项技术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后者为吉利提供时尚轿车“流动城堡”的整体设计方案,吉利集团为此将耗资4000多万美元。同月,吉利集团又与韩国大宇国际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先后共花3000万美元从韩国购买技术和各种生产设备,并计划联合打造新车“中韩1号”。
2003年,吉利的中长期规划———“骏马”、“猎豹”、“雄师”三大工程也开始实施,最终目标是要使吉利汽车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超过10%,其中2005年实现产销轿车30万辆,2010年实现产销轿车100万辆,而到2015年则要实现产销轿车200万辆。这三大工程对于资金的需求量更大。
在吉利给出的资料中,截至2002年其总资产约为30亿元,而其中汽车产业大致略多于一半,而其称除了上述协议的投入外,研发也投入了两亿元。即便是以较高的负债率计算,吉利营运的现金流仍有相当压力。
有分析认为,上市已经成为吉利实施三大工程的第一步。目前,吉利方面在港上市的步调放缓,这个时候加快A股的上市也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
3月12日,吉利为在国内上市做好了最后的一次调整,由原来的“吉利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对集团和各子公司间的资产进行了调整,人事亦有微调,这被普遍认为是为即将到来的资本运作理顺内部关系。
全柴动力汽车产业链上一个干净的壳
“虽然利润连年下降,但是全柴动力的主业经营情况还算不错,各项财务指标尚可,相对于ST公司,隐形的问题相对较少,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干净的壳,这是最重要的。”金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分析师钱向劲说。
“同时全柴动力的股权结构比较简单易行,其第一大股东安徽全柴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625亿股(占57.34%),如要取得绝对控股权,只要拿下这个数就可以了,或者先取得相对控股权也是一种方法。”
观察人士对此消息表示谨慎乐观。如果吉利能够收购全柴动力,不仅可以顺利融资,同时对于整合产业链也有相当的好处,而全柴动力也能够在盈利能力方面有所突破。
2002年,吉利共销售汽车4.78万辆,销售收入31亿元,利润为6000万元,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了80%,业绩预计会比去年翻一番。
全柴动力(600218)现有总股本为2.8340亿股,流通股本10140万股,主营业务为单缸、多缸柴油发动机的生产和销售,是国内小功率柴油发动机的主要生产企业之一,这可能是吉利对其青睐有加的重要原因。
2002年该公司的年度业绩报告显示,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增加1.087954亿元,增长24.32%;实现净利润1064.04万元,但主营业务利润较上年减少2248.11万元,下降28.24%;净利润较上年减少2057.87万元,下降幅度达65.92%,净资产收益率全面摊薄,仅为1.24%。
虽然徐刚曾经表示,吉利已经锁定了数家壳公司,A股的4家公司备选中包括3家绩优股,1家ST股,但对于此次吉利欲取道全柴动力的说法,双方尚未有进一步的证实。
“至今我们尚没有得到任何的消息”,在电话中全柴动力的董秘马国友对《中国经营报》的询问,给出了非常外交性质的答复。
在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吉利的相关人士表示,吉利目前正在和所选择公司谈判中,“到时候将选择其中最优的一家”。他同时表示,“具体谈判中的到底是哪些企业,并不知情。”
不过,上述的消息灵通人士还透露,尽管吉利此前还曾经与ST松辽(600715)接触,但吉利似乎更倾心于全柴动力。(本报实习记者俞技峰)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