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分歧已久貌合神离 上汽退出奇瑞两家分道扬镳?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30日 10:19  南方周末

  □本报记者栗源

  如果上汽欲控股奇瑞而不得,奇瑞借上汽之力而自行其是,这桩买卖势必不能持久,必然日久生变。生变的最大可能,就是上汽退出奇瑞

  车展玄机费人猜疑

  安徽奇瑞与上汽集团合而将分的征兆,起于上月底的上海车展,一款名叫QQ的奇瑞新车居然未能亮相。

  消息灵通人士说,QQ之所以继续藏在深闺,是因为该车型与上汽通用五菱一款名为SPARK的新车有雷同之处,有侵犯知识产权之嫌。

  上汽对此左右为难。上汽左牵的是合作者通用汽车,得罪不得;右携的是子公司奇瑞,按理说休戚相关。

  而奇瑞同样为难。作为上汽子公司,奇瑞自然投鼠忌器,既不愿招惹通用,更不能得罪上汽。

  QQ最终没有亮相。

  这一举动仅仅是对具体车型的利害考量呢,还是别有隐情?市场观察人士倾向于后者,他们认为,上汽与奇瑞在股权以及其他诸多方面多有纠葛,此次事件不过凸显两家关系更为疏远。

  作为例证之一,知情人士说,奇瑞公司董事会从未正式讨论奇瑞与上汽未来的关系,可见该公司并未从根本上将自己视为上汽的一部分。

  但是上汽希望奇瑞真正成为大家庭的一分子,而不是游移在外,拥兵自重。

  上汽奇瑞貌合神离

  从法理上看,奇瑞的确隶属上汽。

  奇瑞的前身是安徽汽车零部件公司,成立于1997年3月,虽然投资达17.52亿元,但无力改变出身贫寒的窘境,因为它拿不到生产目录许可,本来无缘汽车业。

  不过奇瑞志存高远,采取先造成既成事实,然后逼迫当局事后追认的策略,悍然上马整车制造。1999年12月,第一辆奇瑞汽车下线,作为国家汽车管理体制之外的孤魂野鬼,奇瑞汽车只能在芜湖当地卖出少许。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长此以往奇瑞的未来只有死路一条。而当务之急,是拿到生产目录许可。而拿到生产目录许可不外乎两条路数,一是获得汽车行业主管部门的谅解,事后追认,但被断然否决;二是与国内汽车豪门联姻,从而变相获得。

  他们选择的对象是上汽集团。上汽集团财大气粗,自然不把它放在眼里。知情人士说,只是由于两地政府撮合,加之安徽方面找到了一些在上海工作的安徽籍老领导四处游说,上汽才勉为其难。

  2000年12月24日,双方签署协议,缔结秦晋之好。上汽的代价是一纸汽车准入目录,奇瑞的代价是无偿划拨20%的股权——时值3.5亿元——于上汽。是日起,奇瑞更名为上汽奇瑞汽车公司。至此,奇瑞终于名正而言顺。

  然而,上汽的勉为其难依然处处可见,对奇瑞的未来也不看好。基于上述担心,上汽与奇瑞约定的“四不原则”:不投资、不参与管理、不承担债务和不分红。

  显然,“四不原则”的重点在于不承担债务,不承担风险这是一个相当保守的和约,和约的基础建立在一条基本假设上:奇瑞要么亏损,要么微有盈余,舍此无他。

  这个假设成为此后动荡的伏笔:从2000年12月24日到今年3月,不过区区两年多工夫,10万辆汽车下线,奇瑞成为业界神话。

  看起来这个神话还要继续讲下去,甚至越来越流畅。5月16日,奇瑞实现日销售303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成绩———日销售303辆———完全凭借旧车型的市场惯性所得,而非新车QQ和东方之子的拉动。倘若QQ和东方之子一旦上市,成就当不可限量。

  奇瑞如此生猛———4月份实现销售7000多辆,对外公布的数字却是6000辆———以至不得不韬光养晦,避免过于张扬。

  甚至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最近准备批给奇瑞15-20平方公里土地一事,奇瑞也是秘而不宣。该管委会主任李铿说,在开发区的发展规划之中,将建设一个以奇瑞为中心的汽车工业园区。目前,区内已经有40多家汽车配套企业,其中一半以上专门为奇瑞做配套服务,其他也多为其配套,并且尚有许多跨国公司前来洽谈项目合作。

  但是这个成绩想不张扬都难,上汽回首前尘,心中是何滋味,自然不复多言。

  比如说,在上海车展期间,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层在奇瑞新车“东方之子”展台前,纷纷点头称许,而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却只是一旁陪同。

  遥想当年,上汽以“四不原则”与奇瑞划清界限,是不想惹祸上身,不料世事反复似波澜,奇瑞居然富贵逼人来,而且这场大富贵与上汽无关,不仅无关,还屡屡惹来QQ侵权之类麻烦,真是何苦来哉。

  胡茂元可以在奇瑞展台前冷眼旁观“东方之子”,却无法冷眼旁观奇瑞一片锦绣前程。事实上,奇瑞不事张扬韬光养晦,正是因为所谋者大,所图者远。胡茂元必须琢磨如何分享这远大未来。

  上汽控奇瑞而吞跃进是上上之策

  上汽分享奇瑞的远大未来,最好的方式是趁势控股,最终将其纳入自己的体系。

  去年下半年,坊间传出上汽意图增持奇瑞乃至控股的说法。是年底,上汽委托数名业界人士奔赴芜湖,游说安徽方面股东让上汽增持。

  除了看得见的分红利益———假若它真能控股的话———上汽还兵不血刃将一个未来的强劲对手纳入麾下。上汽一旦控股,奇瑞在车型、市场方面的安排布局则必须服从上汽整体利益,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屡屡与之冲突:眼下奇瑞作为一个全系列汽车公司的雏形已经隐约可见,假以时日必成威胁。

  去年下半年,在给上海市的一份报告中,胡茂元称,上汽集团要实现2007年前进入全球500强的梦想,除了目前业务的增长外,必须重点发展自主品牌的汽车,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以及扩大整车零部件生产、新增汽车服务业务。

  不难看出,控股奇瑞符合上汽的扩张发展战略。其一,奇瑞是一个自主的品牌,销售日益扩展。上汽称,2007年自主品牌“凤凰”汽车要达到5万辆,而奇瑞去年的销量正好是5万辆。这个数字也许并不只是巧合:尽管奇瑞的自主开发和“凤凰”的自主开发不完全一样———按照上汽规划,“凤凰”是更完整意义上的自主开发,但“凤凰”至今不见芳踪,十余万辆奇瑞却已奔驰于路上,因此,直接将奇瑞变成“凤凰”不失为可行之计。

  其二,上汽如果控股奇瑞,势力直溯长江而上到达安徽,将对盘踞江苏的跃进汽车集团形成夹击之势。事实上,上汽对跃进早有兴趣。从去年开始,坊间屡屡盛传两家即将重组,甚至连合并后所谓“长江汽车集团”的名称也言之凿凿。而双方亦各自承认,曾就合并重组事宜频繁接触,只是后来都不了了之。因此,控股奇瑞而衔安徽,进而吞跃进,对上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四不原则”就是护身符

  然而,上汽的如意算盘却可能落空。显而易见的佐证是,上汽费尽心思游说安徽,安徽方面始终没有松动之意,增持未果。

  奇瑞为何不为所动?知情人士说,“扳着手指数一数上汽的优势,你告诉我,由上汽控股,奇瑞有何前途?”按照通常的商业逻辑,控股后,上汽能给奇瑞带来的大致是资金、技术、管理。

  但这些,奇瑞并不稀罕。

  奇瑞并不缺钱,尽管它还不如上汽财力雄厚。除了本身积累以外,安徽省对奇瑞的支持力度相当大。奇瑞有人士透露,目前尚未使用的银行授信额度就达70亿—80亿。

  而技术方面,上汽可给奇瑞的也没有多少,因其本身并无过人之处。长期以来,两家合资公司的技术始终掌握在外方通用汽车和大众汽车手里,上汽所获甚少。

  至于管理,更是奇瑞所长而非上汽所长。作为汽车新锐,奇瑞大胆创新,实行董事会领导之下的经营管理委员会负责制,管理构架清晰、高效———其高层多持有股份,待遇颇高;中层几无副职,无人事争端之弊;下层激励明确,目标完成常有双薪。而倘若由上汽控股,不可避免将由其输入管理,不仅无法带来先进经验,甚至连奇瑞目前的灵活体制能否保留都是未知之数。

  在奇瑞看来,上汽控股的好处没多少,但麻烦却可以清晰想见,股东利益、地方利益等诸多现实问题必定是纠葛难缠。

  奇瑞需要上汽,是因为上汽能为奇瑞遮风挡雨,挂着“上汽奇瑞”的标识,一旦遭遇麻烦,上汽就不得不出面斡旋:所谓打狗还得看主人。

  “四不原则”就是护身符,安能弃之如敝履。

  上汽会退出奇瑞吗?

  如果上汽欲控股奇瑞而不得,奇瑞借上汽之力而自行其是,这桩买卖势必不能持久,必然日久生变。生变的最大可能,就是上汽退出奇瑞。

  对上汽来说,虽非上策,但不仅可将20%股权套现一笔资金,亦不需要再在合作伙伴与子公司之间扮演尴尬的角色。同时也可直接将奇瑞视为对手采取打击措施,比如从零部件配套体系上扼制奇瑞。

  对于奇瑞而言,虽然背靠大树好乘凉,但离开大树亦能独立行走江湖。当初,奇瑞借助上汽进入国家政策体制之内,所谓的政策壁垒已不复存在。而经过几年的发展,奇瑞对零部件配套企业也有了发言权,不需依赖大众体系亦可生存。

  来自内部人士的消息说,退出已成初步共识,问题就在于如何退。当年上汽在并不情愿的情况下,以救难者的身份进入奇瑞,为奇瑞打开了通往汽车业的大门。因此,无论是于情还是于理,无论安徽地方政府还是奇瑞,都应躬身荣送,让上汽体面地退出。

  但是,如何操作却是一桩难事。是立即全退,还是半退———旧项目保持现有股权结构,奇瑞未来的新项目另起炉灶,与上汽完全脱离关系?20%股权如何套现?这些年奇瑞使用上汽品牌是否需要另外支付费用?一系列的问题都还没有答案。

  而更难有答案的是,作为两家国有企业,股权关系的变数不仅有市场化的因素,还有非市场之手的操作,这更使得上汽的退出过程变得扑朔迷离,难以预测。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