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友:218)家电产业与汽车产业不同的发展之路说明了什么
我国的汽车工业从上世纪50年代起步,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民族品牌少、开发能力弱、自主发展受限等问题仍然十分严重。而起点更低的家电产业却在20年时间内迅速成长壮大起来,涌现出一批海尔、长虹这样的产业巨子,打败了洋家电,占领了国内市场并走向了世界。与改革开放前只能生产收音机(有些企业甚至连技术人员都未见过电视机、录象机)的家电产业比,当时已生产出红旗、上海轿车和解放卡车的汽车产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并不是非常大。人们不禁要问,家电产业和汽车产业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现状到底源于何因?诚然,搞汽车比搞家电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更高的机械技术,汽车的普及也要有更高的消费水平。但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家电产业与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就不难看出,汽车主管部门政策、思路的失误和某些企业的僵化机制、经营不善已经严重地迟滞了民族汽车产业的发展。
竞争VS垄断
家电产业在起步时,主管部门也曾想重点扶持几个企业,如对当时尚需进口的显象管,主管部门总是优先分配给“定点厂”,非定点企业只能吃剩饭。但幸运的是主管部门没有搞什么“准入制”,也没有在政策上去鼓励合资(此种鼓励即意味着对另一些企业的歧视),同时较高的关税又有力地保护了民族家电产业(在适当的时期,适当地运用关税保护幼稚产业是国际上通用的,WTO也有相应的规定)。这样就在家电产业形成了在国内大量企业较充分地竞争,在国际上暂时“避战”的局面。而伴随着海尔、长虹们在竞争中成长壮大,关税也逐步降低,既培育了民族家电产业,又较快地让国人享受到了价廉物美的家电产品。
汽车产业则实行严格的“准入制”、“目录制”,在很长时间内只准“几大几小”搞汽车,使一批有实力、有志气、有技术(即便是买来的技术其实也无不可)的企业只能“望车兴叹”。华晨造出了中华两年不能上市,奇瑞不得不白送20%股份给上汽换取目录,甚至养出了一批不生产汽车只靠卖目录捞钱的怪胎企业。在保持高关税的同时却又鼓励“几大几小”合资,使跨国汽车公司既绕过了关税壁垒又享受了高关税的好处(高车价),“几大几小”当然也乐得沾光,与跨国汽车公司一起垄断市场,只想赚取高额利润而不思进取。垄断造成停滞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有一种“理论”认为,汽车产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不能搞“无序”竞争(即充分竞争),否则会造成极大的浪费。然而即使从这种理论出发,逻辑的结论应该是设立一定的资金、技术门槛和质量标准,只要达标(如成立银行需10亿资本金)的企业就可以进入。当然在竞争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企业破产,但这是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而且这种情况也是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高速成长的前提。海尔、长虹是如此,跨国汽车公司也概莫能外。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