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争的事实:跨国巨头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业幕后的主人。
不管各大汽车巨头如何宣扬“要推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等理念,他们的真正目的,则无疑是争夺中国市场、获取超额利润,从而巩固自己的全球地位。在车市井喷的2002年,丰田、日产、PSA、宝马等巨头们大步杀入中国,由此使“6+3”的国际巨头基本完成了在中国的战略布局。
今天开幕的第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上,跨国巨头们显然已成为车展的真正主角。5个室内展馆中,国际巨头的展台占了4个,其中包括3个展示整车,1个展示零部件。而且无一例外,通用、大众、奥迪、戴—克、日产等,都带着他们的合资厂家同台亮相,这些平时被我们所称的“国内厂家”,某种意义上其实也已经是国外巨头的家族一员。
追溯历史,80年代初北京吉普、上海大众等合资企业初步建立,翻开了中国汽车工业新的一页;到如今,各大巨头分割中国市场,开始操作中国汽车行业的方向盘。这一轨迹既带动了国内汽车业的发展,同时也让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前景显得似乎越来越渺茫。
借势而入,迅猛完成布阵
从2002年开始,借着中国车市的旺销势头,世界各大汽车巨头加紧出击,在中国市场安营扎寨。日本厂家攻势最为猛烈:丰田去年6月份“策划”天一重组,两个月后,便长驱直入与一汽联姻。搭上一汽的快车,丰田顿时抛弃了“所有的烦恼”,产品也得以全线进入中国:在四川,丰田将生产霸道越野车和柯斯达;在天津,一汽、天汽、丰田三方将投入巨资建立一座年产15万辆、排量为2.5 -3.0升中高档轿车的生产基地,建立一座年产15万辆至20万辆微型、多功能车的生产基地,据此实现占有中国市场10%的战略目标。
日产的动作也很惊人:以50%股比、171亿元的资产总额,成立迄今为止中国境内最大的中外合资汽车公司。新成立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是我国汽车行业新的“巨无霸”,将生产日产全系列乘用车。对日产而言,此举无疑获得了全面进军中国的最佳通道,同时,通过大力开拓中国市场,可早日实现超越“180计划”的目标。
欧美车商也不甘示弱。国内车市的霸主———大众汽车,凭借已经占有国内市场近50%份额的优势,再次发起进攻。但与丰田、日产的咄咄逼人相比,大众的脚步却稳健得多。4月12日,大众与上汽集团提前续签了上海大众的合资合同,将期限延长了20年,注册资本也由原来的46亿元增至63亿元,增加了37%。到年底,大众公布了未来5年在中国的投资计划:从2003年到2007年,大众每年将追加投资6亿欧元,以实现2007年将在中国销售汽车100万辆的目标。
作为世界汽车工业的老大,通用在中国的摊子铺得更大。去年6月,通用以购买不上市股权的方式,携手上汽控股柳州五菱,涉足微车领域,首创“中中外”合作模式。10月13日,通用又拉上汽入股韩国通用—大宇,由上汽出资5970万美元,占有10%的股份,开创了中国汽车参股海外汽车企业的先河,进一步拉近了与上汽集团的合作关系;此后,通用与上汽共同带领上海通用入主“烟台车身”,建立自己的山东基地,使通用在国内的合资企业数目、生产基地数目等已经超过大众。虽然,从市场份额来看,通用与大众相比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但通用的雄心与其全球地位一致:争取第一。
韩国厂家也闯了进来。10月18日,北汽控股与韩国现代正式签约,成立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从接触到最终敲定只用了短短的一年零一天。12月2日,东风悦达起亚“千里马”强势出击家轿市场,最低售价仅为8万元。从世界范围看,韩国汽车并不算强大,但凭借着“价廉物美”的优势,其产品却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有人说,世界巨头中国之争经历几个阶段,从开始“上海大众一支独秀”、“南北大众你争我夺”,其后是“大众、通用之争”,而到2002年,过去一家、两家雄霸市场的格局已经打破,多元化的市场分割局面出现。中国车市,开始进入跨国巨头争雄的“战国时代”。
笑容背后,暗藏垄断雄心
虽然在对外界采访时,每一个国际巨头都会坚决表示:“我们没有控股的想法”、“我们对合作伙伴十分满意”,但从明眼人看来,突破50%的股比限制,一步步控股中国企业,无疑是每个国外巨头的最终算盘。
去年,英国金融时报曾报道称,德国大众有意将对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增资扩股,最终达到兼并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的目的。报道一出,国内汽车界一片震惊,当时,德国大众马上站出来“辟谣”,否认这一说法。但不少专家都认为,纵观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格局,跨国公司兼并重组势头正一浪高过一浪。中国汽车产业当然不会摆脱其被兼并重组的命运。
国外巨头青睐中国,正让国内厂家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无论在哪家合资企业,核心技术、新品引入等等权力,实际大多掌握在外方手中。由于中方依然拥有50%的股权,使外方在技术和产品引进上还多有保留,绝大部分的进口车型,并不能代表国际巨头产品的一流水准,引入中国的车型几乎都是梯度转移的结果。
随着合资布阵的完成,中国汽车工业越发缺少独立性,中国的自有品牌越来越少,特别是在轿车行业,除了“红旗”、“奇瑞”、“吉利”以及随后推出的“中华”品牌以外,几乎没有民族品牌。而主流合资厂家,只是一个加工制造中心,远远成不了研究设计中心,这也许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悲哀。而在新开辟的领域中,国外巨头们更显出了欲单打独斗的雄心。在汽车金融领域,福特和大众,都有可能走上独资道路。在汽车服务贸易中,汽车金融是最重要的一块,若是这一块由外商独资,势必使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的控制力加强,并向上游制造等独资领域靠近。
专家认为,中国汽车目前走的路,与过去的巴西十分相似。巴西汽车工业比较发达,但其汽车工厂已经都是国际巨头的独资和控股企业,整个巴西成了国际巨头真正的加工厂,由于在90年代中期的疯狂投资,汽车巨头几乎都已完成在巴西的布局。目前,中国合资汽车企业与巴西不同的是,外资所占股份没有超过50%,但随着WTO协定的履行,合资企业的股比限制无疑将被突破。
在中国汽车市场高度发展、世界汽车巨头大规模进入的今天,中国汽车正一步步向巴西模式靠近,是好是坏,看来目前还没有答案。
撰稿:丁波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