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冤家不聚头”,这些年来宝马总是瞄着奔驰提升品牌。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无论哪里的车展,只要有奔驰在场,就总能看到宝马的身影。时间终于让宝马公司如愿以偿,尽管奔驰公司老大不乐意,现在人们还是把宝马与奔驰相提并论,视作大批量生产中的轿车顶级品牌。在中国“坐奔驰,开宝马”,更是“成功人士”的一种时尚。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跨国汽车公司争相前来投资建厂,只有奔驰、宝马例外。在他们看来,中国只是个中低档汽车市场,生产不了他们的高档次的轿车。奔驰控股的克莱斯勒和三菱,也是进中国在先,奔驰控股在后,奔驰自己投放的产品则是在扬州的亚星奔驰客车,至于奔驰品牌的轿车,他们的高层不久前还明确表示:尚无投资打算。宝马轿车要拿到中国生产,尽管是它低端的3系列、5系列,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悬念。
首先,未来的合资公司生产的产品会打什么品牌?是不是也仿效别的合资公司,给洋品牌加一个前缀,类似上海桑塔纳?在中国市场上宝马会以谁为竞争对手?国家对国产化已没有硬性要求,宝马为何还要主动提出第一批产品就要达到40%的“地产化”?又怎样保证宝马的品质不变?根据协议,华晨、宝马合资项目初期投资只有1.5亿欧元,到2005年累计投入4.5亿欧元,形成3万辆生产规模,什么样的价格,才能保证这样一个规模既好销售又能赚钱赢利?
在3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宝马集团董事长赫姆特.庞克博士回答的十分干脆:全世界无论在哪里生产的宝马,都是宝马,即使它叫MINI,产地在哪里并不重要。看来未来在中国生产的宝马,洋帽子是戴定了。对于竞争对手,宝马则避而不谈,因为被中国人看作“高档车”的奥迪,宝马则认为不能和他们同日而语。如同他们一贯的作风,在任何场合不愿提奥迪的名字,就像奔驰不愿沾宝马一样,宝马也不愿沾奥迪。
国产化问题,在一些人看来,是阻拦外国产品进入中国生产的一道坎,事实上对于那些企图绕开关税,搞散件组装的投机者来说,也的确是一堵墙。但是对于一个负责任的企业来说,国产化则是他们降低成本,改善物流,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我们虽不怀疑宝马承诺“地产化”的诚意,但是国际采购,总不能叫“地产化”吧,在他们认为“目前国产零部件都达不到宝马品质要求”的情况下,如何能使今年内下线的“第一批产品”实现这个40%,则是个大大的悬念。
价格是克敌制胜、占领市场最有力的武器,未来华晨生产的宝马卖价若干,自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产品投放市场前,当然不会宣布价格,但华晨高层透露,未来在中国生产的宝马,将比进口车价便宜得多。这个“便宜得多”究竟是多少?而且还能让合资各方有钱可赚,我们拭目以待。
照常理,国外汽车公司到中国投资,总会找一个有名气、有实力的伙伴,比如说一汽、东风,这样起点可以高一点,进展可以快一点,成功的把握能大一点。但是宝马却找了一个汽车根基并不深厚的华晨公司。在2001年10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媒体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时任宝马集团董事长的约阿希姆.米尔贝格博士声称,宝马公司更看重的是企业的机制,而华晨和宝马有着相同的理念。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其间华晨公司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一个产权不甚清晰的上市公司,变成了一个有强大政府背景的股份公司,原来宝马所看重华晨的优势,是否还仍然存在?
对此他们认为,在当前的中国,强大的政府背景,对发展汽车工业具有积极作用,这次华晨宝马项目的立项,辽宁省政府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得到政府的支持,他们还给沈阳市政府留下了9.5%的股权。华晨公司产权关系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控股的辽宁省已经承诺,领导团队不变,管理机制不变。
当然我们更看到,去年下半年以来,华晨对资源进行了整合,梳理了思路,明确了企业发展战略,成立华晨汽车,放弃多元化,集中全力,一心一意发展汽车。特别是对自己有了准确定位,认识到在中国汽车制造业内,自己只是一个后来者,并非无所不能。华晨不再做中国车坛的独行僧了,在向一个学习型企业转变。今天,金杯客车已在市场遥遥领先,中华轿车也被市场认可,与宝马的签约,无疑会使华晨大大提升一步,但是要在中国造出与世界同质同味的宝马,毕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华晨还要继续努力。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