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仪征,对于以零部件为主营业务的上海汽车来说,似乎是进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汽车镀金时代的一场按捺不住的少年故事。而实际上,上汽此举并非一时冲动。
上汽集团是在上海市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并于1960年形成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的研制三大板块。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该公司先后生产过吉普、轿车、卡车、客车。80年代初,上海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更名为上海市汽车工业集团,先与德国大众合作成立上海大众,后与通用等跨国企业合作,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三大汽车工业集团之一。
上汽集团新版图
“收购仪征只是第一步。把仪征作为我们的母体,首先建立自己整车生产基地,这样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3月28日,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600104SH)总经理赵凤高兴奋地描述着上海汽车的狂飙突进计划。
按照赵的说法,完成收购后,上海汽车———这家一提起来就被认为是零部件企业的上市公司———将彻底变身。在上汽集团(指上海汽车工业集团,下同)的大概念下,上海汽车将成为继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之后,又一个整车企业。
赵凤高介绍,重组仪征存在主客观两方面原因。2001年底,赵调到上海汽车后,发现现在的零部件企业发展比较被动,主机厂引进新产品后,交给零部件厂家搞国产化,零部件厂根据主机厂的要求进行生产。之后周而复始,陷入‘引进-国产化’的怪圈,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收购仪征,不仅拓展了上海汽车的发展空间,上市公司后续乏力的问题也得以解决。
此外,这一“动作”虽然只是上海汽车与母体上汽集团之间的一次交易,背后却有更深的寓意。
上汽集团是在上海市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1958年,上海市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成立,从事拖拉机生产和汽车研制,并于1960年形成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的研制三大板块。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该公司先后生产过吉普、轿车、卡车、客车。80年代初,上海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更名为上海市汽车工业集团,先与德国大众合作成立上海大众,后与通用等跨国企业合作,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三大汽车工业集团之一。
长期以来,上汽集团都是以乘用车与其他集团较量。在三大集团中,一汽集团和东风在乘用车和商务车的发展都比较均衡。相比之下,上汽仅有乘用车作为支撑,商用车尚无法与其他厂家媲美。因此,完善产品结构增强竞争力,成为上汽集团的当务之急。
上汽集团一位参与此次购并事宜的高层人士说,上海汽车收购仪征另一层意义是,上汽集团在江苏终于有了一颗重要的棋子。此前,跃进集团与上汽集团的重组搁浅后,又被下放到江苏省管理,单独发展的趋势比较明显。而如果发展顺利,就意味在着上汽集团“卧榻之侧”崛起一股强大的力量,继而使上汽集团在长江流域的力量对比受到影响。“经此整合,不仅可以缓解上汽在长江流域的压力,而且为进一步进入江苏打下基础。”
上海大众一内部人士透露,上汽集团扎根江苏后,为降低成本,上海大众的普桑和新车GOL的生产基地也将迁移过来。对于所谓“放到仪征”的传闻,上海汽车内部有关人士解释,他们(指上海大众)并非要把工厂放到现在的仪征,而是在该地寻求其他的生产基地。
收购仪征之后,上汽集团打造的汽车新版图雏形渐显,即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全国更多的生产工厂的格局。“沿长江流域形成一个大上海的概念。”上海汽车一内部人士比喻说,下围棋的时候,很难从开始的几个棋子上看出整个棋盘未来的力量对比,但等到所有的棋子摆好位置,攻势自然也就形成了。
棋子仪征和“自主”冲动
据了解,重塑上汽的说法,早在2002年2月份就已经提出。彼时,国家有关高层到上海汽车调研,为上汽集团制定了到2007年的三大目标:跻身世界500强,产销汽车100万辆(商用车20万辆),生产具有自主品牌的汽车5万辆。
上汽集团一位参与此次活动的人士说,由于上汽集团已经有上海大众和通用两家合资公司,在此基础上很难开发自主品牌,所以国家有关部门把实现目标的重任“交给”了上海汽车。由此,上海汽车获得了狂飙的“催化剂”。
一份来自上海汽车内部的“发展规划”表明,完成仪征汽车的收购后,上海汽车将被划分成三大版块。首先是整车版块,属于第一层次,也是今后发展的重点;其次是零部件版块,定位为第一版块的支撑,今后一段时间内,上海汽车将对零部件企业采取措施。上海汽车党委书记薛健称,上汽将首先控制一家零部件上市公司,把上海汽车目前的零部件注入其中,以便专心发展整车。薛健说,前两部分以外的上海汽车其他生产单元将划归第三版块,也叫多元版块。
在上汽仪征工厂,赛宝也由原来的核心车型变成一块敲门砖。“我们允许仪征最小限度亏损,我们不可能立刻就改变他们的现状,因为这是我们的一个平台,”薛健认为,这次收购在初期可能对上海汽车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上海汽车的独有管理经验还没有真正注入该公司,具体的部署也没有到位”。
赵凤高说,在车型的选择上,上海汽车并没有具体的条件限制。据称,世界各大公司都将成为选择目标,但自主品牌将成为其选择的核心。短期内,新公司吸收外资的可能性已被排除。至于将来是否会引进外资,形成国际各大汽车公司相互参股的形式,上海汽车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这个问题比较敏感,我能说的就是我们要拥有自主品牌的整车生产基地。”赵凤高神情严肃。
在产品序列的安排上,上海汽车方面表示,商用车和轿车都要做。“就是要发展自主品牌的汽车,没有说只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赵说,“眼下我们会从两端开始,仪征将在赛宝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一端从燃料电池车和清洁车开始,先避开其余档次的车。”
按照“发展规划”,上海汽车正在谋划收购一家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或者买一个品牌,从而尽快形成真正的自主品牌汽车。“手段不重要,关键的是要达到目的。至于收购哪一家公司,目前还在选择当中。”赵凤高对此非常谨慎。上海汽车内部人士透露,要收购的汽车设计公司最大可能是日本或者韩国的公司。
谁是上汽下一个
为实现到2007年的三大目标,上海集团制定了更大更详细的“进度表”。比如,上汽集团制定了模块化供货的6大系统,其中有3大系统———底盘、动力、空调———落在上海汽车。“发展这三大系统的能力我们已经具备,同时我们还在做其余的零部件,比如空调系统今年就完成,动力总成方面我们正在寻找一个发动机基地,底盘是现成的,汇众(指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就有。”赵凤高说。
前文述及的上汽集团的高层透露,收购仪征之后,上汽集团下属很多子公司以及其他的公司,尤其是那些现在上海汽车参股的企业,都有被收归旗下的可能。而且,最近就会有一些类似收购仪征的动作发生。
据了解,除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和已经被上海汽车并购的仪征外,上汽集团下属的整车企业还有奇瑞、五菱股份、上海申沃和上海客车制造厂(目前上海客车部分资产已经注入到上海申沃)、上海汇众等企业。对于这些企业是否会被上海汽车纳入囊中,赵凤高意味深长地表示,收购仪征的确是上海汽车长期规划的第一步,如果上海汽车把仪征做好了,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在上海汽车持股企业中,与上实汽车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的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比例最大,中外双方各占50%股份。该企业成立于1992年,由上海重型汽车厂、上海汽车底盘厂、上海第二汽车底盘厂组建而成,拥有轿车车桥厂和汽车底盘厂、重型汽车厂和内燃机配件厂、汽车拖拉机底盘厂等工厂。其中,上海重型汽车厂曾红极一时,1958年生产出4吨位卡车,1969年自行研制出15吨位卡车。去年,汇众引进韩国双龙生产平台,推出100型卡车,震惊业界。
上汽集团高层人士分析,由于该公司生产重型车、轻型车和其他零部件,不仅迎合了上海汽车发展商用车的需求,同时也符合其临时避开中端的策略,因此被率先并购的可能性极大。“但这要协调与目前合作伙伴上实的关系,同时要协调正在谈判的合作对象五十铃的关系,要达到这一步,上海汽车仍然需要时间。”该人士透露,上海汽车与合作伙伴上实在引进五十铃方面,存在不一致的意见。
重组仪征之后,一幅上汽集团发展的画卷被上海汽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但在上海汽车欲发展自主品牌汽车的同时,上汽集团参股的另一家企业奇瑞汽车公司也在努力发展自主的品牌。这也为上汽集团近期第三个目标的实现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本报记者付辉上海报道)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