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牵手国润 步步为营 吉利港交所上市进入倒计时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04日 13:48  国际金融报

  2003年3月30日,对于中国首家民营汽车企业———浙江吉利集团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吉利携手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国润控股合资组建并共同经营浙江吉利国润汽车有限公司,这是吉利作出的又一新的尝试,一个最早中国典型的家族制企业正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向开放式大型综合集团迈进。

  吉利与国润控股之间的合作以吉利控股为前提,国润控股希望以现金4至5亿港币的形式投资吉利集团旗下的浙江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但据吉利集团一位管理人士透露,此番合作与此前双方达成的意向性合作相比范围更加广泛,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将以账面净资产出资,国润控股以现金形式出资,“吉利将拥有50%以上的股份,国润拥有40%以上的股份。”

  此次合作资产包括浙江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一条年产5万辆的汽车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整车生产线,年产5万台发动机生产线及其相关配套设施。该生产线现主要生产吉利美日和吉利优利欧两个系列产品。经过技术改造后,年产值可达100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吉利此番牵手香港资本很可能是为吉利在香港上市作前期铺垫,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是吉利集团非常重要的资产,而与国润控股合资成立后的新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可能性最大。

  吉利是怎样炼成的

  17年前的一天,吉利在浙江台州路桥开始艰难创业,当时仅是一个生产电冰箱的配件小蒸发器的民企,如今却已发展成涉足汽车、摩托车、装饰材料、高等教育、旅游等领域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在这光辉的背后,吉利依靠自身体制不断蜕变、化蛹为蛾的勇气才最终创造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民企发展的“吉利模式”。

  在江浙一带,聚集着中国数目众多的民营企业,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快速发展的道路,吉利也不例外,传统家族式的管理体制也曾拖累吉利发展的脚步,在吉利自身已拥有一定规模之后,吉利集团的创始人、现任董事长李书福最终决定要拿吉利传统管理体制开刀。

  近年来,吉利集团高管层先后引进了数十名战略管理、经营企划、资本运作、财务管理、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一批国内汽车业知名专业人士,为更好地与国际汽车制造业接轨,吉利集团还聘请了一名国外某著名大型汽车集团高级管理人员出任顾问。而徐刚和南阳的加盟更令业界人士对吉利“刮目相看”,一个是原浙江省副厅级干部,一个是原上海大众总经理,在带来先进管理方式的同时,无形中也提高了吉利汽车的行业地位和市场形象。

  吉利的快速发展也得到当地政府的密切关注。2003年1月16日,为突破人才、信息瓶颈,吉利集团将管理总部、营销总部和研发总部从宁波搬到杭州,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上任伊始,在百忙之中还特意抽空视察了吉利的临海汽车基地。

  一位业内人士曾对此分析,从2002年5月徐刚放弃浙江省副厅级干部的身份出任吉利集团CEO,到吉利的管理总部、营销总部和研发总部迁都杭州,随后省委书记视察吉利,1月28日,当地政府上上下下都会出席中国第一跑———吉利美人豹的下线仪式……种种迹象似乎向外界透露出了一个信号:浙江省委省政府由原来关心吉利开始“悄悄”转变为强有力地扶持吉利汽车。

  李书福多次对外表示,吉利离香港上市、A股并购上市的目标越来越近,相关谈判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吉利正在考虑如何整合既符合国家证券委的要求又能理顺企业内部资源的方案,如今已经对内部资产、结构作一个清晰的规划,以避免法律上的障碍。

  多国部队来武装

  相对证券市场的资本运作,吉利已经划分出几大清晰的版块。吉利目前相对具备上市、并购资格的产业主要是汽车,这一块里可以分出相对独立的几块,如吉利汽车、杰士达汽车、跑车和汽车零部件等,吉利可以也愿意拿其中的某一块与其他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全方位合作。

  记者日前从吉利获悉,出于整个集团战略方面的需要,吉利集团下属的上海杰士达将更名为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该公司一改吉利汽车只作经济型轿车的传统,将进军中国中档车市,该人士称,华普汽车售价将在10万-20万元之间。

  2002年中国汽车业“井喷”也给吉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看到自身汽车研发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吉利斥巨资引进两大“外援”。2002年12月,吉利先后与意大利汽车项目集团和韩国大宇国际签署全面技术合作协议,吉利与意大利汽车项目集团就设计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家用轿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吉利斥资4000多万美元购买全新车型及技术,并联合打造一款适合中国市场的“流动城堡”车型,同时吉利以3000多万美元的价格购买韩国大宇国际的技术和生产设备,同时共同研发中韩1号车型。

  吉利集团总裁徐刚对这两次签约相当满意,“和这些世界著名的非整车厂商合作,吉利的自主品牌不会因为这些合作而发生任何变化,不管是‘流动城堡’还是‘中韩1号’,都是吉利品牌下的产品。”

  而这样的选择显然是吉利集团精挑细选的结果———意大利汽车项目集团和韩国大宇国际能够帮助吉利提高汽车制造工艺,改进吉利汽车外形,而这些正是吉利的软肋。

  李书福一直看重对吉利品牌的自身保护,他曾对外透露,吉利集团对外合作项目有两大原则:一是吉利对外合作以不损害自身品牌为基础;二是吉利对新产品的开发以保留充分的知识产权空间为前提。(国际金融报记者宫广军发自上海)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