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厂家说统一售价 买到的却是加价车 是谁在加价?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01日 10:18  经济参考报

  笔者的一位朋友对自动挡POLO心仪已久,但苦于手里攥着钱却提不到车。前两天,她终于以加价5000元的代价圆了轿车梦。

  其实,这种加价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前不久,出厂标价25.98万元的广本新雅阁2.4轿车,在北京汽车市场上被加价到3万、7万甚至10万元。

  这真是邪了!进入3月份以来,市场上新车扎堆似的上市,汽车销售经理们哭着喊着降价,可真到买车的时候,买到的却是加价车。

  也许有人会问:是谁助长了这种加价之风呢?

  有生产企业说了,我们采取的是全国统一价格政策,销售渠道都是指定特约销售店,严禁对紧俏车型价外加价,如果出现加价现象一定严格处理。可话是这么说,事还是那样做。迄今为止,加价现象依然存在,也从未听到过一起对违规销售商的查处。

  笔者曾听一位业内人士说过,有些生产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给消费者以先入为主的印象,而在仅有几辆样车的情况下,便接受订单。这样做的结果使许多消费者交了订金几个月都拿不到车,所以才有消费者不得已而花高价买车。笔者以为,这其中也不排除生产企业大肆宣传炒作,故意造市,给消费者造成一种市场饥渴感的假象。

  也有生产企业明确表示,对特约经销商以外的市场,由于不属于生产企业管辖范畴而无权干涉。事实上,个别车型的特约经销店已明目张胆提出买现货要加价。虽然大部分特约经销店目前还没有公开喊加价,但这些经销店早已把加价车型流向汽车交易市场,经销店里的加价车型很少。按规定,汽车生产企业是不准代理商在有形汽车交易市场销售部分品牌车的。应该说,特约经销店的这种行为,多少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歧视,说严重点是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因为一些人加价买的车实际上就是很多人缴纳订金后排队等的车。

  如此看来,不管是什么炒作行为,还是个别经销商转手炒卖从中牟取厚利,生产企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经销商私自加价大都是现金交易,而且不入账,因此,汽车加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

  一位业内人士曾算过一笔账:私人买车要交8.5%的车辆购置税,如果多加一万元钱,又不开发票,消费者就可少交车辆购置税850元。而经销商要交的税种则包括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附加税等。其中企业所得税是针对企业经营所得征收的税种,不管企业盈亏状况如何均要缴纳,征收办法是企业的收入总额扣除成本、费用、损失后利润乘以33%。经销商如果没有按原价卖车,私自多加的一万元就是纯利润,也就是说,不用交这一万元的3300元所得税。此外,增值税是商品流通每个环节中都要征收的税种,经销商卖车自然也包括在内,加价的一万元按照增值税率应当征收1700元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和教育附加税分别按增值税的7%和3%征收,加价的一万元各交税119元和51元。由此可以算出,加一万元的提车费,经销商实际逃的税应是5170元,加上消费者少交的850元车辆购置税,国家共损失税费6020元。如果一辆车加价7万元,国家税费损失将达到4万多元。

  显然,汽车加价不单是让消费者交了不明不白的钱,更重要的是波及到了国家的利益。

  难道说汽车加价这种行为真的不可避免吗?其实可以。目前各生产企业都采取的是指定代理销售模式,全部货源由此而出,那么,只要管住源头,谁高价倒卖并不难查清。最近有业内人士提出,生产企业和特约经销商可以实行一车一号制度,笔者认为这一方法值得推广。也就是说,消费者来订车的时候,在收取订金的同时把发动机的号码告诉消费者,消费者拿到车后,如果发动机号码不对,可对厂家或经销商进行索赔。其实,如何彻底杜绝加价行为,关键还是看生产企业有没有正本清源的决心。

  当然,加价行为的杜绝,还需要生产企业、经销商、消费者三方的共同努力。

  毋庸置疑,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必将为广大消费者带来更多价廉物美的汽车产品。从前不久各主要厂家公布的数据看,受去年井喷式增长的鼓舞,众厂家纷纷扩大产能:广州本田产能由5万辆达到12万辆,天津一汽仅夏利车就计划产销13.5万辆,上汽奇瑞计划实现产销增长100%,达到10万辆,海南马自达计划增幅90%……粗略测算,今年全国轿车的供给能力将超过180万辆。而今年下线的新车也将达到30余款,平均每月将有3款新车推出。

  这么大的产能,这么多的新车,消费者大可不必为求新求异而不惜代价地高价抢购某些车型,那样的话,不但是为汽车加价这种市场行为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同时也助长了汽车加价这种不良风气。(作者:黄海燕)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