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汽车产品快速进入家庭,与汽车消费有关的投诉逐渐增加,成为消费领域里新的投诉热点。由于汽车产品不仅价值高,而且涉及到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中国消协统计,2002年,全国各级消协共受理汽车投诉3919件,投诉范围涉及购车、信贷、维修、配件等各环节,涉及到质量问题的占投诉总量的74.38%。出现质量问题后,消费者要想换车或者退车几乎不可能。
一些国外汽车厂商以中国法律法规不完善为借口,钻法律的漏洞,明明是质量问题,有的甚至已经酿成车毁人亡的严重后果,不但不召回,反而以种种借口开脱责任,将中国的法律和消费者置于尴尬地位。一些消费者维权艰难,无奈采取了“砸车”、“游街示众”等“极端”方式,引起社会的关注。
汽车质量问题引起社会关注的另一方面是举证难、索赔难和鉴定难。由于汽车产品的专业知识较强,厂商和消费者所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称,消费者在举证上明显处于劣势,往往很难承担举证责任。即使消费者举证很充分,也很难逾越鉴定的门坎。另外,高昂的检测费用,也是制约消费者维权的一大障碍。
对此,中国消协投诉与法律事务部副主任韩华胜表示,出台汽车“三包”规定是大势所趋。即将出台的汽车“三包”规定在近一两年经广泛征求意见,几易其稿,条款内容基本上完善。针对消费者担心的换车退车的相关环节问题,据悉,质检、工商、税务、公安、交通、保险等机构已经开过多次“联席会议”,换车退车引发的相关问题已经全部解决。根据目前的进展,汽车召回和三包规定年内有望正式出台。
韩华胜认为,无论是完善法律还是适应市场变化,目前已经不是中国是不是应该出台召回和“三包”规定的问题,而是必须出台,尽早尽快出台。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三包”规定将变成市场竞争的一种必要手段,生产厂家自己出台的质量服务标准会主动高于国家“三包”规定。但目前,尽快出台汽车“三包”规定则是对这一进程的促进和缩短。
从微观上和实际意义上看,召回和三包还能阻止中国汽车工业“空壳”化、“内虚”化。
20年多来,汽车工业的合资一直遵循“拿市场换技术”的原则,但时至今日,并没有开发出多少质量和价格都能真正实惠消费者的产品。目前如火如荼的新产品开发热是最引人注目的,有人欢呼中国的汽车从此进入品牌时代和新品时代,而实际,因为整车进口关税远远高于零部件进口关税,CKD、SKD大行其道。有人将这种生产方式戏称为“整车分解进口”,是做短线,拿政策优势赚钱。
产品开发勉为其难,零部件配套体系本土化滞后,“拿来主义”盛行,无不暴露出中国汽车工业的“空壳”化。实行召回和三包,汽车厂商的责任加大,对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体系,配件物流体系提出新要求,将加大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要想降低成本和风险,可行的出路是加快生产服务的本地化,迫使外资加快零部件本地化生产,改造售后服务体系,迫使国产化后的质量、服务与国际快速接轨。(杨锁民)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