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越来越小了。海湾地区战云密布,立刻让万里之外的中国驾车人,尤其是刚刚购买了私家车的百姓家庭有了切实的感受。人们每当给汽车加油时就发现,应付油价攀升的开支越来越不能小视。
这也难怪,国内油价和已经国际价格接轨,战争脚步引发的全球性石油供应紧张和油价持续增长的共振在所难免。今年一月份进口石油的平均价格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1%,国内油价焉能不一路上扬。人们担心长此下去,兜里的银子是不是还养得起自己的爱车?
中国已经是一个能源进口国,30%的石油依赖进口。海湾的紧张局势敲响了警钟。从宏观上说,中国人对自己的能源对策开始了积极的思考。美国、日本等国常年都有三个月的战略石油储备,以应对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而出现的全球性能源危机。且不说,这些国家还在封存油田、鼓励企业进行独立的商业性石油储备并。因此专家建议,考虑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应急机制已是当务之急。
这一大背景足以影响到正在升温中的中国汽车消费。光是汽车的燃油消耗,已经在我国石油总消费中占有四分之一的比例。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国策,在轿车进入家庭的谋划之初,就有应对能源紧缺的担忧。国家汽车产业政策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发展节能环保的排量在1.3升以下的经济性轿车。然而,这些理智的考虑被轿车进入家庭久经遏制,一旦放开所释放出来的巨大声势所掩盖。
在欧洲,由于能源的短缺和油价上涨等原因,城市里跑的轿车60%以上是小型车。小型车稳居家庭轿车的的主流,发动机排量多在1.0升上下,高的也不过1.3升。0.8升的微型轿车近年大行其道。在中国,也许消费者的起点特别高;也许宣传上的一味迁就或误导,"动力强劲"一时成为购车者的时尚首选。这个追求说来无可厚非,达到目标的途径无非两条:一是提高"升功率",同样的排量下达到更大的动力水平,做到这一条不大容易,很有些挑战意味;二是采用较大排量发动机,这一条作起来容易,车也能卖的贵些,厂家都乐于采用。这样一来,在欧洲只装1.0上下发动机的A0级小型车,车型引进到中国来,清一色地装上1.5、1.6升的发动机。而且消费者非常买账。同一车型里装上大马力的发动机最好卖,反而让厂家没有了退路。
"大马拉小车",对于消费者不说是一种浪费,起码是买车、买油要多花不少钱。而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如何依靠技术进步,依靠小排量高效率发动机的采用,使汽车总量在高速增长的同时,汽车燃油在石油消费总量中的比例少扩大或者不扩大?成为对汽车业、科技界、乃至经济政策制定部门的一个严峻挑战。起码一些城市不要再出台什么限制小排量汽车上路一类与世界能源走势背道而驰的规定了。
2002年中国汽车总产量突破300万辆,一跃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五大汽车生产国;轿车销量超过126万辆,增长56%。更有预计,中国的将在2010到2020年期间出现年销售500万辆到1000万辆的仅次于美国的汽车大市场。能源如何支撑这样的急剧膨胀?怎样担心也不过分。如果没有相应的能源对策,一辆辆"动力强劲"的汽车会不会在某一次石油危机中成为趴在路边不动的风景,并非危言耸听。
不管战火是否会在海湾燃起,重新反思我们在汽车产业的能源政策已经迫在眉睫。在不少国家,有对于节能环保的小排量汽车有税费和停放方面的优惠,而在我国鼓励经济型轿车的消费政策千呼万唤出不来;征收燃油税是近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一项重大改革,摒弃大锅饭的养路费,采用多用油、多用道路,就多征税的经济杠杆推动节能,可惜出台两年还没有等到合适的实施时机,至今还是一纸空文;电动车、氢动力车等新能源汽车在我国还在探索阶段。即使节能效果甚佳而且技术成熟的混合动力车,在日本一类发达国家的商品化投产也需要政府的资金补贴,在我国更需要未雨绸缪的政策支持。构架新世纪中国汽车时代的能源政策要求决策者、生产者、消费者共同的魄力、智慧和眼光。(李安定)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