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7日专电 新华社记者张连业李永升
汽车,这个铁箱子下加四个轮子的东西,越来越成为中国政府官员和老百姓的“头等大事”。这个“铁箱子”将朝哪个方向驰骋?“开车的”、“坐车的”和“做车的”人想的不同,但有一点可确认:战略重组将是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虽然并购浪潮刚开始卷起,但大规模的“涨潮”时间在何时?对此,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对种种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把这一时间表定在三年之内。
三年是个坎儿?
中国人对“三”这个数一向有好感,如“三羊开泰”、“三六九,朝外走”等等。但这里用“三”是基于理性的分析提出的:未来三年是中国汽车业发展的一个坎儿,中国汽车业大规模并购将在三年内完成。
首先,中国汽车业的发展不可能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在这一形势下,国际汽车业的并购潮必将深刻影响中国汽车业兼并重组的进程。大连汽车工业贸易集团是大连地区汽车集散地,公司经理陈纪远说,世界汽车工业自1964年以来不断发生合并、重组,世界原有较大规模的汽车制造公司有52家,进入2000年后形成了6大集团和3大独立汽车公司,中国汽车业的重组必须以现行国际汽车业的重组为参照。
其次,世贸保护期还有三年最佳期。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汽车关税应逐年递减,2002年初,排气量3升以下轿车关税由70%降至43.8%,3升以上轿车由80%降到50.7%,到2006年1月1日减到28%,关于非关税措施中的汽车进口配额许可证,中国承诺到2005年取消。
通用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夏尊恩认为,目前中国有100多家汽车企业,总的生产成本不比其它国家低,但由于资金非常分散,很多企业没有足够资金搞研发,不具备竞争力。而世界趋势是并购,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条款的逐步实施,市场开放的结果将是越来越多的合作并购。
从2003年至2005年,中国汽车业只剩3年最佳保护期。如此紧迫的时间,进一步增加我们的压力:如果再不通过并购形成几个支柱性大企业,我们拿什么与汹涌入境的国际知名汽车厂商抗争?
“引擎”已经启动
可喜的是,中国汽车业重组的前奏曲已吹响,实施这一计划的主角不再是政府,而是国内轿车生产厂家。势力小的企业想“背靠大树好乘凉”,而大企业为了扩张也需要“招兵买马”。两种类型的企业一拍即合,中国汽车重组的“引擎”轰然启动。
一汽、上汽和东风已经开始激烈地争抢地盘。一汽在青岛、柳州、成都、海南实施战略布局,并通过与天津汽车厂合作,积极在华北“开疆拓土”。上汽在打造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汽车王国”的同时,还和通用联手挺进西南,与柳州五菱合作进入微型车领域;在江苏兼并仪征汽车厂,并与跃进汽车集团携手;在安徽参股奇瑞,开拓中部地区市场;在江西则“虎视”江铃汽车,准备随时纳入麾下。东风则以十堰、襄樊、武汉、南方等四大基地为中心,全面涉足轿车、轻型车及卡车等多个领域。
三大汽车集团也纷纷“傍”了上世界汽车巨头,甚至出现了“一女多嫁”紧俏场面:东风集团与日本日产、法国雪铁龙“手拉手”;上汽与德国大众、美国通用“联姻”;一汽与德国大众、日本丰田“攀亲”。伴随合作,国内三大汽车集团的实力也不断增强,三足鼎立局面初现端倪,国内汽车格局也正向“3+X”演变。
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汽车业这轮高速增长中,产销两方面都出现了向重点企业集中的态势。据统计,2002年,15户重点汽车行业平均产销率已超过100%,特别是三大汽车集团盈利显著,在行业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个“风向坐标”呼之欲出
虽然中国汽车业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时代尚未来临,但从它的前奏曲中,我们依然可以管窥三个“风向坐标”:“穿西服唱京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不甘寂寞、民营资本的“鲇鱼效应”也欲分享一块蛋糕。
所谓“穿西服唱京剧”,指的是中国的轿车业虽然卖力气地敲梆子、拉二胡、有板有眼地唱戏,但所有的人心里都清楚,我们的轿车大多还是国外的品牌,奥迪、捷达、红旗、桑塔纳、别克、宝马、雅酷……这些品牌哪个不“穿着西服”。到2006年,目前100多家汽车企业“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场面可能会被为数不多的“主角”把持。
所谓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造”,特指沈阳的“中华轿车”、西安的“福莱尔”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品牌。虽然目前它们的实力并不强,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不能排除这支“中国造”新军在重组中占领一个重要“据点”的可能性。
中华轿车应该算是中国具有知识产权轿车中的“老大”。自去年8月该车上市以来,一直供不应求。公司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张建伟说,目前,中华轿车正全面推进新产品开发,年初将先后有2.4升发动机、天窗版、自动档等新产品上市销售。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造”轿车并不想寄人篱下,而是踌躇满志地想在中国轿车业重组游戏中“指点江山”。
所谓“鲇鱼效应”,指的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民间资本进军中国汽车业。最典型的有美日、吉利、东莞金星重工、深圳舜天与雷天动力等“小角色”。这两年中国车市被搅得“天昏地暗”,他们功不可没。
对民营或行业外企业造车,许多汽车巨头根本不放在眼里。福特总裁在访华时明确表示,中国民营汽车企业的出路是生产零部件,为汽车大公司配套。尽管有大公司的“提醒”,中国民营企业家却我行我素,和李书福一样桀骜不驯的李书通,就公开说,只要汽车市场真正放开,中国人在三五年之内就能成为汽车生产大国,甚至大量出口。他的理由也很充分:汽车工业发展这么多年来,基本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人们可自行设计一个全新平台,把现成产品拿过来,经过组合和大量匹配实验,车型就出来了;再做路试和仪器检测,符合43项强制性标准认证,就是一个经得起市场推敲的产品。民营企业具有高效的管理机制和高科技、低成本扩张优势,率先生产出8万元以下的极具市场竞争力轿车,是民营汽车发展的有力武器。
中国汽车业的重组正在“大浪淘沙”,“强者生存”的生态规律同样支配着汽车的产业链。三年后,经过多次兼并重组的“洗牌”,谁将揭起中国汽车行业重组的“红盖头”,市场自会作出回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们的汽车企业自以为现在已经手攀两大跨国公司,就端起“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架式,那3年以后“待从头收拾旧河山”,必晚矣。(完)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