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锋 北京 沈阳 报道
在宝马和华晨在中国生产宝马的消息公布后,一些国外的宝马配套企业就已经开始向宝马提出了在中国建配套企业的计划。“目前,有国外的宝马零部件供应商已开始和国内企业探讨合资的计划了”。
“如果不出意外,3月份国家就会把华晨和宝马的《可行性报告》审批下来,到时候华晨和宝马的合资企业将正式成立。”2月10日深夜,华晨一高层在电话中向记者坦言。
2002年7月,国务院通过了华晨宝马合资项目的《立项建议书》。同年10月,宝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送达国务院和计委等部门,这份细数了———项目场地、产能规模、投资,人员安排、股比构成等内容的———可行性报告,是宝马项目的最后一道手续。
华晨争端再起
就在宝马项目行将落地的当口,一起新的官司正降到了华晨的头上。
根据计划,2月11日,百慕大高等法院将对华晨中国出售或转让其股份或转让的股份进行登记判决,以确定4位高层融的前4同党是否能得到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份。
1月22日,百慕大高等法院已下达禁止令,禁止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出售或转让其股份或转让的股份进行登记注册,禁止新华晨集团向吴小安、苏强、洪星、何涛等四名董事出售股份或对已经出售的股份进行登记。
禁止令起因于香港华博财务有限公司诉华晨中国汽车和四位董事吴小安、苏强、洪星、何涛以及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和辽宁省刚刚成立的华晨集团有限公司。禁止令基于华博财务提供的书面陈述和其代理律师王海的意见和承诺。
吴小安、苏强、洪星、何涛等四个人已经在去年12月23日进行了股票期权认购,其中吴小安分别以每股0.95港元和1.896港元认购了9500多万股,其余3人均为每人8600多万股。
就在百慕大法院宣判前的2月7日,部分华晨中国(1114.HK)的小股东通过共同委托的律师,向香港警察署商业罪案调查科递交了投诉信。检控信指出,在2002年4月至12月期间,针对媒体关于辽宁省接收华晨资产的报道,华晨管理层一再予以否认,而华晨股价一路下跌,不知情的小股民在无法取得确实可靠信息的情况下买卖华晨股票,有的在低位割售,仅目前上诉的6位小股民,可计算的直接损失达200万港元。6位小股民要求警方调查华晨中国是否违反香港法例第135条涉及虚假市场和交易、第333章证券条例第138条涉及误导性陈述、第200章刑事罪行第159A条涉及串谋罪等。
这让华晨高层颇为头痛。一位与华晨过往甚密的香港证券人士透露:“事情并不简单,华晨和金杯的管理层都认为,小股东背后真正的主使可能是那个出局的华晨前高层。”
其怀疑仰融的一个细节是,代理律师将6位小股民所提供的多份接收华晨资产工作组文件呈交给警方,证明华晨中国管理层是在知情的情况下发布虚假信息和未及时公布股价敏感资料。
普通小股民如何能轻易搞到接收华晨资产工作组的文件?
对于百慕大高等法院的判决结果和小股东的诉讼,香港某投资银行的一位分析师认为:“这些诉讼对华晨股票的走势已经没有影响了”。2月6日,华晨汽车在香港联交所以1.77元港币报收。隔日受大盘影响,一度下跌到1.6元,2月9日再次反弹到了1.8元。虽有小幅震荡。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虽然小股东起诉不会对华晨股票造成影响,但是百慕大法院的判决,使华晨的MBO进程被搁浅,这一定程度上会给华晨未来的人事埋下隐患。”这位人士表示。
记者从向华晨有关人士了解到,目前并没有辽宁省政府方面的人直接进入华晨的核心管理层。
宝马落地进入倒计时
尽管如此,宝马的人马已经为华晨挥汗了。这几日,专门为宝马建造的全新厂房目前已经进入内部设备的组装阶段,相关人员每天都在现场。在中华轿车的生产车间,宝马派驻华晨的技术管理人员身影频频闪现于生产线旁。一位华晨内部人士私下透露,一旦中国宝马项目审批下来后,宝马将从德国派遣一支专家团奔赴沈阳,这支由几十名工程师组成的专家团,将为宝马项目进行全面的技术指导和生产线检测、调试。
宝马(中国)办事处发言人马庆生委婉地表示:“目前还不能透露更多,等到审批通过后才能公布。”
2002年7月,中国最大的客车生产商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CBAHK1114)宣布,其与德国宝马(BMW)成立各占50%股份的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将利用华晨中国持有51%股权的沈阳金杯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的设备,2003年下半年开始生产宝马3系及5系型轿车。估计年产轿车3万辆。
根据华晨和宝马的初步协商,宝马3系将在2003年第三季度下线,新5系将在2004年初夏生产。2003年的产量为3000辆。据了解,这款小改型的3系宝马轿车的售价将比进口宝马3系便宜30%到35%。生产初期,宝马将与中华共线生产。到2004年宝马将首先把冲压工序从中华的生产线上独立出来。然后再逐步建立独立的宝马生产线。
由于投产初期,宝马的零部件绝大部分将从德国进口,所以成本一时难以降下来。来自华晨的消息,华晨和宝马已经把宝马项目的赢利时间放到了2004年。
“零部件采购,是目前华晨的工作重点之一。”华晨一位中层介绍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宝马的零部件采购将逐步扩大在中国的采购量。目前,华晨正在广泛接触国内的零部件企业,商谈合作的事宜。
宝马要求实现配套体系的国产化,一方面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与进口宝马车拉开价格差距。2002年,宝马一共在中国销售了5900辆进口车。有市场分析人士分析,宝马与华晨合资的目的是,通过在中国生产宝马来与奥迪争夺高档国产车市场,而不是积压宝马进口车的份额。
宝马发言人马庆生表示:“宝马在中国不是CKD组装。我们的产品将按照中国的法规,达到40%的国产化率。发动机的国产化率也会达到中国官方的规定。这样将使我们的高档产品具有更大的价格竞争力。我们还将做出努力,提高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水平。”
但是,配套实现国产化后,如何控制国产宝马的质量,已经成为宝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今年年初,宝马销售部负责亚太事务的副总裁路德·派森曾表示:“宝马和华晨的合资企业,将采取宝马在全球统一的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品质和德国、美国、南非生产的宝马完全一致,在沈阳生产的第一辆宝马轿车将达到出口日本的水平。”
按照宝马的计划,宝马和华晨将从国内和境外筛选零部件配套厂商,关键零部件使用原装进口件。
据了解,在宝马和华晨在中国生产宝马的消息公布后,一些国外的宝马配套企业就已经开始向宝马提出了在中国建配套企业的计划。“目前,有国外的宝马零部件供应商在开始和国内企业探讨合资的计划了。”马庆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