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产车身影难觅 没有核心技术的汽车企业跑不远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12日 09:53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苏利川

  国家计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2年汽车行业销售收入为6465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实现利润431亿元,增长60.94%,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为28.45%。面对汽车业的空前盛况,一些专家却频频告诫:在当前汽车市场光环之下,笼罩着中国汽车自主发展的困境,企业如果仅止步于小富即安的“脱贫”,心态上也将会失去自主发展的斗志。

  企业规模开始飚升

  据了解,今年国内各类轿车排产已达187万辆,比去年高增长的产量又增加了73万辆,加之进口汽车配额增加15%,供大于销已成定局。

  这还仅仅只是轿车一类。2002年底,占地3500亩的长安工业园区开始建设,并宣布要“三年再造一个长安”,“生产目标直指50万辆”。而且,当前国内相当多的汽车企业产量都开始试图翻番:一汽在2002年完成产销58万辆以前,早就提出了产销100万辆的目标;上汽去年初明确2008年前达到100万辆,东风公司也在为100万辆谋划,其麾下东风卡车、神龙、风神都在比赛着上产能;广州本田今年达到12万辆后,要迅速向20万辆冲击,而这仅只是整个广东汽车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去年北京汽车与现代合资、与戴克续约,加之此前的福田迁京,三大版块,50万辆的目标已经清清楚楚;辽宁整合华晨、合资宝马,仅仅在沈阳就要造50万辆车;哈飞、昌河都已经是20万辆的能力,发展势头汹涌。后起之秀奇瑞、东南、吉利,也都宣布今年或者近年要达到20万辆能力;早已名存实亡的江南奥拓之类的企业,也在“蠢蠢欲动”,一些本来没有汽车工业底子的省市,也禁不住汽车高价厚利的诱惑。现在最保守的估计,各企业正在发展的生产能力可能超过1000万辆。

  规模促进研发的定律

  面对这个庞大数字,有人担心中国汽车会不会重蹈覆辙,造成生产能力闲置浪费?

  有关调查研究表明,汽车企业只有年产30万辆的才可以支撑车身开发,年产50万辆的企业可以支撑发动机开发,年产100万辆的可以支撑整车的开发。在美国,通用、福特等公司一年的研发费用就高达50亿-60亿美元。而奥迪公司筹建的研发中心则集中了整个公司的精华。

  但是在中国汽车业的发展过程中,从1985年第一家合资轿车企业建立到2001年,18年轿车市场规模才达到72万辆,“大批量”当时也就成为一句空

  话。试想如此小的规模,再被十几种车型瓜分,如何去搞自主开发?即使有能力开发,成本又如何摊销?当时“不成规模,何谈开发”是业内共识。

  自主开发仍是一大课题

  据初步统计,2003年全国至少有30余款新车型推出,但所有车型都是规模扩展的催化剂,与自主开发丝毫不沾边。有媒体报道,天津一汽最近推出的威驰,分明和夏利2000属同一个平台的车,而“雅酷”本来就是夏利2000的自动挡,却一再嘱咐新闻界:“千万别与夏利2000联系在一起,生怕和夏利沾了边。1992年,东风公司首批KD组装的轿车在襄樊基地下线时,就有人曾建议他们挂上雪铁龙的牌子,如今,神龙公司新开发的车干脆都取了洋名字:毕加索、爱丽舍,地地道道的法国人名、法国地名。

  入世后,国家取消了原来对组装轿车的国产化要求,有的企业干脆从国外进口散件,甚至卸掉四个轮子入关后再装上卖钱。跨国公司更方便,把他们的车子拆成几大块运进中国,再拼起来就能和“世界同步上市”,既“帮助了中国发展轿车工业”,又避开了中国的关税壁垒,还赚了中国人的大钱,可谓一举三得的“善举”。

  目前,国内汽车研发费用不足销售额的2%。所谓“纯国产的一汽红旗也仅是奥迪的车身,加上克莱斯勒的发动机。中国汽车正在进入“越依赖越没有能力,越没有能力越依赖和“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热销,更是让更多的汽车企业去倾力赚取基于“高起点”上的高利润,将开发自己的产品抛到了脑后。

  对此,有关专家撰文指出:技术开发已成为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这方面的优势,最后只能被汽车工业发展的车轮抛在后面。现在,中国汽车产业最为重要的就是打造自己的汽车技术品牌。因此,要深化改革,改善机制,加大技术投入,通过技术拉动生产,走“创新-提高生产力-再创新-进一步提高生产力”的技术之路。

  他们认为,汽车产业与家电产业同属组装加工制造类产业,在技术和市场结构性质上相近,如对规模经济有较高要求,经过市场竞争后形成较高的产业集中度等。然而,中国汽车产业并没有表现出家电产业那种积极的发展态势和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经历一个市场开放和充分竞争的过程。从政策的角度说,尤其值得检讨和反思的是:严格的市场进入管制政策和抑制性消费政策。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